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01:31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忧国忧民的知识精英,都在寻求摆脱民族危机,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在经历了洋务运动“物”的追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制度”的变革后,优秀的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了文化的改造,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思潮的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学和马克思主义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三种思潮代表了三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上,现代新儒学与自由主义西化派一样,走的都是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道路。不同之处在于,自由主义西化派,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全盘西化”,而现代新儒学则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儒学复兴”,试图通过“返本开新”、“内圣外王”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现代新儒家把中国的危机,归结为文化的危机,认为传统道德的破坏,儒家伦理学的危机,才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只有走“儒学复兴”、道德重建的道路,从人生观着手,才能挽救中国的危机。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张君劢坚信“人生观”是文化之核心,建构新文化要从改造人生观,塑造“新人"开始。至于如何改造人生观,塑造“新人”?张君劢提出要复兴儒家伦理学,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通过“心力”之开发,培养具有独立人...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儒家伦理之复兴
第一节:近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危机
第二节:儒家伦理之变与不变
第三节:儒家伦理学及其特点
第四节: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
第二章:道德之本的"自由意志"
第一节:自由意志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自由意志的涵义
第三节:人的本质在于自由意志
第三章:知识与道德的分界与融通
第一节:道德与知识的分界
第二节:道德与知识的并重
第三节:知识与道德的融通
第四章:独立人格与独立自由之民族
第一节:近代中西人格特点比较
第二节:独立人格与健全公民之养成
第三节:以个人自由之发展而民族生存得以巩固
第五章:"个性主义"及其伦理意蕴
第一节:"个性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个性主义之政治伦理思想
第三节:个性主义之经济伦理思想
第六章:"心力之开发"
第一节:近代以来的"心力"说及其影响
第二节:张君劢的社会函变说(或机能论)
第三节:开发人民未开发之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中国的科学与哲学之辨[J]. 秦英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由生命哲学到康德——张君劢先生道德与知识关系思想的演变[J]. 赵卫东. 理论学刊. 2005(12)
[3]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张君劢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J]. 许纪霖. 学海. 2005(01)
[4]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J]. 许纪霖. 社会科学. 2005(01)
[5]个人观转型:中国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 刘晓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6]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J]. 郑大华. 天津社会科学. 2003(04)
[7]张君劢对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以“科玄论战”为例[J].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8]张君劢自由观浅析[J]. 黄冬娅. 广西社会科学. 2002(01)
[9]张君劢中国近代化构想述论[J]. 陈先初.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2)
[10]论柏格森生命哲学对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影响[J]. 翁芝光.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5(05)
博士论文
[1]宪政与德性[D]. 王本存.重庆大学 2007
[2]张君劢人生哲学研究[D]. 黄海啸.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54045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儒家伦理之复兴
第一节:近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危机
第二节:儒家伦理之变与不变
第三节:儒家伦理学及其特点
第四节: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
第二章:道德之本的"自由意志"
第一节:自由意志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自由意志的涵义
第三节:人的本质在于自由意志
第三章:知识与道德的分界与融通
第一节:道德与知识的分界
第二节:道德与知识的并重
第三节:知识与道德的融通
第四章:独立人格与独立自由之民族
第一节:近代中西人格特点比较
第二节:独立人格与健全公民之养成
第三节:以个人自由之发展而民族生存得以巩固
第五章:"个性主义"及其伦理意蕴
第一节:"个性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个性主义之政治伦理思想
第三节:个性主义之经济伦理思想
第六章:"心力之开发"
第一节:近代以来的"心力"说及其影响
第二节:张君劢的社会函变说(或机能论)
第三节:开发人民未开发之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中国的科学与哲学之辨[J]. 秦英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由生命哲学到康德——张君劢先生道德与知识关系思想的演变[J]. 赵卫东. 理论学刊. 2005(12)
[3]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张君劢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J]. 许纪霖. 学海. 2005(01)
[4]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J]. 许纪霖. 社会科学. 2005(01)
[5]个人观转型:中国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 刘晓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6]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J]. 郑大华. 天津社会科学. 2003(04)
[7]张君劢对当代新儒家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以“科玄论战”为例[J].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8]张君劢自由观浅析[J]. 黄冬娅. 广西社会科学. 2002(01)
[9]张君劢中国近代化构想述论[J]. 陈先初.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2)
[10]论柏格森生命哲学对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影响[J]. 翁芝光.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5(05)
博士论文
[1]宪政与德性[D]. 王本存.重庆大学 2007
[2]张君劢人生哲学研究[D]. 黄海啸.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54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5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