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中国核安全观的伦理探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4:13

  本文关键词:中国核安全观的伦理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古以来,安全问题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在满足生存需求后的第一需求。中国核安全观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界核安全峰会上提出来的重要理论。中国核安全观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包括辩证思维,并且具有极其丰厚的伦理价值,为世界核安全理论增添了新内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本文从中国核安全思想历史进程出发,分别对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核安全思想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中国核安全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了中国核安全观具有安全第一,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价值取向;“义”字当先,凸显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以及合作共赢,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伦理要求。笔者认为中国核安全观为人们科学理性地认识核能提供了启迪、为推进世界核能安全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的智慧核理念、对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都有着重要价值。立足于上述研究,笔者建议通过普遍提升人们的核安全道德责任意识、建立公正有效的核安全制度、互利共赢努力推动核安全进程三个伦理途径,以此大力推进中国核安全的发展。另外,在构建核安全体系中,要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尊重生命、公平正义等这些伦理原则也是构建世界核安全的基本元素。核安全的发展离不开道德力量的约束,世界的核安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消除根源推进核安全。
【关键词】:核安全 核安全观 核伦理 习近平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目的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3-16
  • 1.3.1 研究的基本方法13-14
  • 1.3.2 研究创新点14-16
  • 第2章 安全观及核安全观概述16-22
  • 2.1 安全观16-19
  • 2.1.1 安全观的界定16-17
  • 2.1.2 安全观的分类17-19
  • 2.2 核安全观19-22
  • 2.2.1 核安全观的内涵19
  • 2.2.2 核安全观的意义19-22
  • 第3章 中国核安全观概述22-38
  • 3.1 中国核安全思想的发展历程22-24
  • 3.1.1 核安全思想的萌芽22-23
  • 3.1.2 核安全思想的发展和成熟23-24
  • 3.2 中国核安全观正式形成24-32
  • 3.2.1 中国核安全观提出的背景25-29
  • 3.2.2 中国核安全观的基本内涵29-32
  • 3.3 中国核安全观的伦理特征32-34
  • 3.3.1 安全第一,尊重生命和自然32-33
  • 3.3.2 “义”字当先,凸显公平正义33
  • 3.3.3 合作共赢,坚持同舟共济,责任共担33-34
  • 3.4 中国核安全观的重要价值34-38
  • 3.4.1 为人们科学理性地认识核能提供了启迪34-35
  • 3.4.2 为推进世界核能安全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智慧35
  • 3.4.3 为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35-38
  • 第4章 大力推进中国核安全发展的伦理途径38-46
  • 4.1 普遍提升人们的核安全道德责任意识38-40
  • 4.1.1 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38-39
  • 4.1.2 普及核知识特别是核安全知识39-40
  • 4.2 建立公正有效的核安全制度40-41
  • 4.2.1 建立健全核安全法律法规40-41
  • 4.2.2 切实落实责任监督41
  • 4.3 互利共赢努力推动核安全进程41-46
  • 4.3.1 大力发展经济,为核安全发展提供物质基础41-43
  • 4.3.2 加强科技创新,为核安全发展提供技术保障43-46
  • 第5章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 读研期间学术成果汇总52-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芬兰;;由西方“人的安全观”引发的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一种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视角[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8期

2 吴宾;朱宏斌;党晓虹;;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J];兰州学刊;2006年06期

3 ;中国问题报告[J];博览群书;2001年04期

4 周小虎;立体安全观和中国的国家安全选择[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皇甫卫红;;冷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安全观浅析——对科恩《分裂世界与现实》另一种解释[J];黑龙江史志;2010年23期

6 于绍胜;;犹太民族兴起时期的安全观[J];现代妇女(下旬);2013年06期

7 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探析[J];宗教学研究;2008年01期

8 赵惜群;翟中杰;黄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内涵解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01期

9 赵子林;;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文化安全观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年05期

10 白建银;张晓春;;侗乡山地丛林文化中的生态安全观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杜金林;李东强;;论科学安全观谈安全管理[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徐德蜀;张爱军;;平安奥运与大安全观[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雯雯;;大力倡导安全观[A];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4 王汉中;;粮食安全观应与时俱进[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5 蒋方政;;树立科学的安全观,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A];中国铁道学会——2004年度学术活动优秀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5年

6 程鹏雷;焦振炜;;安全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A];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飞江;企业应培育绿色安全观[N];东北电力报;2006年

2 徐达内.com;任仲平否定“均势”和“绝对安全观”[N];东方早报;2014年

3 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 杨正位;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N];人民日报;2014年

4 樊泽才;要树立“三个百分之百”安全观[N];东北电力报;2006年

5 徐平 (作者单位:北京总队十三支队);特战特训保安全[N];人民武警;2007年

6 牛俊峰;安全也是“硬要求”[N];中国国防报;2009年

7 市政协委员 吴建中;全程全域全员树立世博大安全观[N];联合时报;2009年

8 叶干连 广东总队;树立大安全观[N];人民武警报;2010年

9 唐勇 北京总队十一支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N];人民武警报;2013年

10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义桅;用大安全观化解亚洲悖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安全观的变化(1982—2002)[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学保;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安全合作:理论争鸣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中美安全观:差异及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2 党昊;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安全观演变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烨;中国核安全观的伦理探究[D];南华大学;2016年

4 费芸;欧盟安全观与东盟安全观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荆琪;中国共产党公共安全观探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刘明旭;中国的“亚洲安全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赵汗青;中国共产党的公共安全观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明权;论冷战以来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演变[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林泉;从“9·11”事件透视美国的安全观转变和危机决策[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瞿少华;“9·11”后美国安全观的调整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核安全观的伦理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5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2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