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阈下的“负责任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9:17
本文关键词:伦理学视阈下的“负责任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技术创新活动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强大动力,无论是物质文明的进步还是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可以说都与人类的创新活动息息相关。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只有技术创新不断发展,一个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较高地位。但是,随着创新活动的日益推进,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也不断增多而且变得日益复杂,带来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后果,引发了人们对创新的伦理审思。近年来由欧美国家提出并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的“负责任创新”,正是对超越创新困境所进行的伦理思考和行动。所谓负责任创新,即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是指将责任意识纳入创新的全过程,使得创新活动过程是互动和透明的,社会创新和行动者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交流,对适销产品的社会赞许性,可持续性及可接受性和创新过程给予充分的考量。2013年,欧文等学者在《构建负责任创新的框架》一文中指出,负责任创新意味着对当前科学和创新的集体管理来关注未来,提出了负责任创新的四维框架,即预测、反思、协商和反馈。可见,负责任创新是将更多的要素纳入责任体系中,对创新实践进行监管,使创新成果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增进人类的福祉,强调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控建构,它的出现有利于新科技伦理观的充实与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负责任创新既是一种理论指南,更是一种实践行动框架,它们相辅相成并与特定的制度相结合,将社会价值纳入创新整个过程之中,有利于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困境。本文共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通过介绍何为技术创新,详细说明技术创新的内涵,以及综合性、创造性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实践环节存在的弊端如伦理责任在技术实践中“内嵌”不够,伦理责任主体的“漂移”,缺乏公众利益考量,对一些技术创新项目的影响缺乏“负责任”的长期跟踪、评估和反馈等,进而引出对负责任创新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负责任创新的内涵及其实践行动框架——预测、反思、协商、反馈四个环节,阐述了负责任独特的理论视阈和实践模式。第三部分对负责任创新的实践活动的经典案例荷兰鹿特丹港、美国纳米技术以及中国的大连港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概括负责任创新理念在实践中应用和实施的具体情况。首先指出我们应该认识到负责任创新并非解决技术创新伦理困境的“万灵药”,它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强调应走出负责任创新的“唯经济主义”、“乐观主义”、“伦理中心主义”的误区。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期,许多关于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负责任创新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在实践中广泛推进。第四部分阐述负责任创新对我国创新实践的启示。负责任创新在发达国家的与案例经验有关的实践,为我国目前相关部门及领域技术革新和负责任相背离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我国技术创新的整体能力。总之,负责任与创新的结合是一种开放式、包容式、互动式的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一种关乎技术合理发展的新探索,它不仅关注对社会负责任的创新方式,而且力图构建创新相关各利益主体的责任链条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安全和健康,更加凸显出其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化对“负责任创新”的理论探讨并积极探索促进其实践应用的有效路径,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为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 负责任创新 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选题依据与价值9-10
- (一) 选题依据9-10
- (二) 选题价值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13
- (一) 研究目的13
- (二) 主要研究方法13
- 四、主要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13-15
- (一) 主要创新之处13
- (二) 存在的不足13-15
- 第一章 技术创新与伦理责任15-23
-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含义和特征15-16
-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15-16
- 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16
-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伦理责任诉求16-23
- 一、伦理责任:概念及内涵特质17-18
- 二、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误区18-19
- 三、技术创新的伦理责任缺位19-20
- 四、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吁求20-23
- 第二章 负责任创新的内涵及行动框架23-29
- 第一节 负责任创新概念及内涵23-26
- 一、负责任创新的概念由来23-24
- 二、负责任创新的深刻内涵24-25
- 三、负责任创新的伦理意蕴25-26
- 第二节 基于伦理语境的行动框架26-29
- 一、预测:技术创新的前期准备26-27
- 二、反思:对创新结果的审慎评估27
- 三、协商:利益相关者的圆桌会议27-28
- 四、反馈:互动开放的动态调整28-29
- 第三章 负责任创新的实践案例及分析总结29-40
- 第一节 美国纳米技术的负责任创新探索29-32
- 一、纳米技术及其应用29-30
- 二、纳米技术可能存在的风险30-31
- 三、纳米技术的负责任创新31-32
- 第二节 荷兰鹿特丹港的负责任创新实践32-34
- 一、鹿特丹港: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32-33
- 二、马斯弗拉克特二期项目的负责任创新33-34
- 第三节 中国大连港的负责任创新举措34-36
- 一、大连港采用的创新模式34-35
- 二、现阶段大连港的负责任创新实践35-36
- 三、大连港与欧美港口模式对比36
- 第四节 负责任创新案例的总结思考36-40
- 一、走出创新活动的“唯经济主义”窠臼36-37
- 二、如何避免负责创新的“乐观主义”倾向37-38
- 三、对创新规约的“伦理中心主义”误区的超越38-40
- 第四章 负责任创新对中国创新实践的启示40-48
- 第一节 构建技术创新的伦理原则40-41
- 一、坚持责任和审慎原则40-41
- 二、坚持公众利益优先原则41
- 第二节 对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和反思41-43
- 一、在创新“上游”进行技术预测和评估42
- 二、对创新活动进行过程性、制定性反思42-43
- 第三节 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决策43-45
- 一、超越创新决策的“专家治理”43-44
- 二、搭建创新决策的公众对话平台44
- 三、促进创新活动的多学科合作参与44-45
- 第四节 构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创新联动机制45-48
- 一、形成企业负责任创新动力机制45
- 二、改善政府负责任创新决策机制45-46
- 三、构建科研机构内嵌机制于负责任创新46-48
- 结语创新时代的“负责任”愿景48-50
- 参考文献50-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文盛;科学技术伦理向度的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本文关键词:伦理学视阈下的“负责任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59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