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哲学视域下的环境伦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系统哲学视域下的环境伦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环境伦理思想由来已久,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观念既是其一贯的研究主题,也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聚焦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物质生产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多样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擅长通过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处理复杂问题的系统哲学应运而生,给环境伦理思想的研究注入了新活力。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环境伦理观与系统哲学对整体性思维的重视十分契合。环境伦理观体现了系统哲学的整体性思维,其构建以系统哲学整体性思维方式为出发点和路径,遵循系统哲学的整体共生性、整体优化性和整体动态性原则。其伦理基础是相互依存,强调人的自身道德、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三者的整体和谐发展。因此,用系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环境伦理符合其学科特点,系统哲学视域下的环境伦理是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强调环境伦理思想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强调人的伦理观念、行为规范的系统哲学特征。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以系统哲学为指导,以环境伦理为研究对象,用系统哲学的方法从整体上梳理环境伦理理论,寻找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的结合点;以整体视野重构人的生态定位,建立现代人的新的环境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以整体和谐观念构建“人-自然-社会”价值中心,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系统哲学 环境伦理 整体性 协同进化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 选题缘由10-11
- 1. 选题背景10
- 2. 选题意义10-11
- (二) 研究现状11-14
- 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2.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三)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14-16
- 1. 研究方法14
- 2. 研究创新点14-16
- 一、环境伦理与系统哲学的当代遭遇16-32
- 1.1 环境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凸显16-22
- 1.1.1 环境伦理产生的背景16-18
- 1.1.2 环境伦理发展的进程18-22
- 1.2 中西环境伦理思想的整体性思维与系统哲学的内在契合22-27
- 1.2.1 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中的整体观22-24
- 1.2.2 西方现代环境伦理思想中的整体思维24-27
- 1.3 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在当代的共同发展27-32
- 1.3.1 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的视域交叉28-29
- 1.3.2 系统哲学与环境伦理相互借鉴29-30
- 1.3.3 运用现代系统思维研究环境伦理30-32
- 二、环境伦理系统哲学之维32-43
- 2.1 环境伦理蕴含的层次性思想32-34
- 2.1.1 内部结构的层次性32-33
- 2.1.2 研究内容的层次性33
- 2.1.3 文明程度差异的层次性33-34
- 2.2 环境伦理的整体优化思想34-38
- 2.2.1 环境伦理的整体性路径34
- 2.2.2 环境伦理的整体性原则34-37
- 2.2.3 环境伦理的整体性价值观37-38
- 2.3 环境伦理的协同进化思想38-43
- 2.3.1 相互依存的伦理基础38-40
- 2.3.2 共存共荣的伦理目标40-41
- 2.3.3 协同进化的价值意义41-43
- 三、系统哲学视域下环境伦理理论的现代构建及启示43-55
- 3.1 以整体视野重构人的生态定位43-46
- 3.1.1 建立生态人性真善美的伦理起点43-44
- 3.1.2 建立人全面发展的伦理基础44-45
- 3.1.3 建立人文关怀的伦理共识45-46
- 3.2 以整体和谐观念构建“人-自然-社会”价值中心46-49
- 3.2.1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46-47
- 3.2.2 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47-48
- 3.2.3 人与自我关系的反思48-49
- 3.3 系统哲学视域下环境伦理的当代启示49-55
- 3.3.1 有助于人类深化认识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50-51
- 3.3.2 有助于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51-52
- 3.3.3 有助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实践52-53
- 3.3.4 有助于当今社会和谐发展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芳;建构生态环境伦理促进可持续发展[J];道德与文明;2000年02期
2 宇寒;关于环境伦理[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1期
3 龙敏;;环境伦理与以德治环境[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9期
4 佑素珍;将环境伦理的理念引入环保实践──读《走向深层的环保》一书[J];哲学动态;2001年12期
5 李爱年;环境伦理──环境保护的灵魂[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6 陈琼,陈东彦;社会经济与环境伦理道德[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许惠英;人类走向环境伦理[J];环境教育;2001年06期
8 胡建,陈国跃;环境伦理与普遍伦理[J];唯实;2001年05期
9 王雁;;强化环境伦理:青年教育的重要课程[J];观察与思考;2001年05期
10 郑传杰;环境伦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谋昌;;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伦理[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2 安红卫;;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重构环境伦理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张建福;姬敬山;;环境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余谋昌;;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赵峰;;自然契约——走向自觉的环境伦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周辉;曾文忠;李叶欣;;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学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钱喜阳;;论实用对内在价值的超越——实用主义的环境伦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张锋;;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的一个法学视角[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10 韩孝栋;;可持续发展伦理观[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穆;实践环境伦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N];福建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罗晖 陈磊 游雪晴;希望环境伦理成为治疗“环境顽疾”新药[N];科技日报;2006年
3 陈磊 罗晖 游雪晴;环境伦理应由书斋走向社会[N];科技日报;2006年
4 庄穆;环境伦理: 一个全新的伦理课题庄穆[N];福建日报;2005年
5 余谋昌;环境伦理在科教领域的实践[N];福建日报;2005年
6 卢风;环境伦理的证立[N];学习时报;2003年
7 田海平;从环境伦理争论中能开出哲学转变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杨通进;环境伦理在争论中走向深入[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中国石油大学 周文书;企业的环境伦理[N];山西青年报;2014年
10 穆土;构建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理论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盛国军;环境伦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程平;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3 王妍;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锋;自然的权利[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田宪臣;协商、适应、行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天晓;自然价值的重估与诗意的栖居[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燕;中国古代环境伦理价值的反思[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格广民;环境伦理与科技发展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3 洪丹;环境伦理的制度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徐文明;环境伦理论域中的环境人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sユ
本文编号:298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83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