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4-12 06:01

  本文关键词: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通常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等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认识、调节、导向、教育等功能。与政治、艺术、法律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逐步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古今中外从不缺乏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人们试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道德问题。心理学界也将道德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自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道德心理学家,形成并发展了大量富有成果的道德理论。例如,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Hadit的社会直觉模型和Greene的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等。目前,道德理论的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这些理论极少涉及道德判断的领域研究。其次,很少考虑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往往存在个体的差异。 目前,国外关于行为免疫、疾病易感知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研究者们极少将人体的行为免疫引入道德判断的研究。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本研究探讨了个人清洁偏好、疾病易感知觉、道德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为道德判断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道德判断研究的理论建设,而且还充实了行为免疫相关理论,并使国外的行为免疫理论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得到新的理论验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我国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我们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两种方法,研究了个人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其中,问卷调查法用道德判断问卷和疾病易感知觉(PVD)问卷,调查并分析了互联网上的网友的清洁偏好、疾病易感知觉和道德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调查的基础上,按个人对清洁的偏好程度将在校大学生分为高清洁偏好组和低清洁偏好组,分别从两组中随机抽取一半被试,要求他们洗手,然后对所有被试都发放道德判断问卷。进一步探讨清洁行为在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中所起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1)个人对清洁的偏好和疾病易感知觉问卷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2)疾病易感知觉问卷的评分和道德判断的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3)个人对清洁的偏好与道德判断的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4)个人对疾病的易感知觉在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5)清洁行为和清洁偏好将交互地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在洗手状态下,清洁偏好的主效应显著,高清洁偏好组和低清洁偏好组在道德判断上的差异将增大,高清洁偏好比低清洁偏好的被试道德判断更严厉,即个人倾向的差异将受到实际清洁行为的调节。 (6)洗手状态下,高清洁偏好的被试与不洗手状态相比,道德判断的差异不显著,但低清洁偏好被试道德判断更宽松。
【关键词】:清洁偏好 厌恶 道德判断 疾病易感知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引言11-13
  • 2 文献综述13-33
  • 2.1 行为免疫13-18
  • 2.1.1 行为免疫的定义13-14
  • 2.1.2 行为免疫的相关研究14-18
  • 2.2 厌恶18-23
  • 2.2.1 厌恶的定义18
  • 2.2.2 厌恶的相关研究18-19
  • 2.2.3 厌恶泛化的原因19-23
  • 2.3 道德判断23-33
  • 2.3.1 传统道德判断理性模型23-24
  • 2.3.2 道德判断社会直觉模型24-26
  • 2.3.3 Greene的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26-27
  • 2.3.4 道德判断的领域27-28
  • 2.3.5 传染病对道德判断的影响28-29
  • 2.3.6 厌恶情绪与道德判断的关系29-31
  • 2.3.7 清洁行为与道德判断的研究31-33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33-36
  • 3.1 问题提出33-34
  • 3.2 研究假设34-36
  • 4 研究一36-42
  • 4.1 研究目的36
  • 4.2 研究假设36
  • 4.3 研究方法36-37
  • 4.3.1 被试36
  • 4.3.2 测量工具36-37
  • 4.4 研究结果37-40
  • 4.4.1 描述统计结果37-38
  • 4.4.2 相关分析38
  • 4.4.3 中介效应分析38-40
  • 4.5 讨论40-42
  • 5 研究二42-47
  • 5.1 研究目的42
  • 5.2 研究假设42
  • 5.3 研究方法42-43
  • 5.3.1 被试42
  • 5.3.2 实验材料42-43
  • 5.3.3 实验设计43
  • 5.3.4 实验程序43
  • 5.4 研究结果43-46
  • 5.4.1 道德判断得分的描述统计44
  • 5.4.2 清洁行为下不同清洁偏好组的道德判断得分的方差分析44-46
  • 5.5 讨论46-47
  • 6 总讨论47-51
  • 6.1 清洁偏好和道德判断的关系47
  • 6.2 清洁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47-48
  • 6.3 关于道德判断的具身认知的观点48-49
  • 6.4 关于道德判断的概念隐喻观点49
  • 6.5 本研究的局限性49-50
  • 6.6 未来研究的建议50-51
  • 7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8
  • 附录一58-61
  • 附录二61-62
  • 附录三62-64
  • 致谢64-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彦彦;陈浩;;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J];道德与文明;2009年06期

2 徐平;迟毓凯;;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3 卢谢峰;韩立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4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5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6 黄好;罗禹;冯廷勇;李红;;厌恶加工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7 任俊;高肖肖;;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8 阎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9 田学红;杨群;张德玄;张烨;;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10 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0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6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