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 ——论新理学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1-02-18 20:27
近代中国社会,在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复兴同时,又不断向西方进行学习。随着对西方学习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所谓中西之争,实际上是古今之争。这种认识在哲学上的反映,就是要求推进中国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同时,民族的独立、复兴不能离开人来进行,因此培养什么样的理想人格必然成为近代中国哲学所要思考的问题。冯友兰在继承宋明理学基础上,借助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成就,建立了自成体系的新儒家哲学——新理学。并提出理想人格的境界应该是高明与中庸的统一。新理学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成果,冯友兰也因此成为少数几位思想能自成体系的中国现代哲学家之一。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新理学中的人生哲学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是说明新理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首先是从新理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冯友兰对哲学的定义,以说明新理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其次是阐述冯友兰如何从哲学所从出发的经验,哲学的方法,以及哲学的认识对象——理,来论证哲学是客观的知识。最后是对新理学与“科玄论战”在人生问题认识上的比较。新理学在人生问题上对“科玄论战”双方的最大超越,就是提出了自成体系的人生哲学,这是论战双方所缺乏的。 第二部分是论述新理学所提出的人生...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新理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
一、 新理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
二、 哲学是客观的知识
三、 与“科玄论战”双方观点之比较
第二节 人生的意义与境界
一、 人生的本质特征
二、 人生的意义
三、 人生的境界
第三节 哲学与天地境界
一、 为学与为道
二、 形上学与天地境界
三、 同天境界
四、 哲学与宗教
第四节 圣人作为理想人格的典型
一、 “真我”的完全发展
二、 精神的自由
三、 极高明而道中庸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冯友兰“新理学”中的逻辑思维法[J]. 楚明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5)
[2]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J]. 郭齐勇. 中州学刊. 1998(03)
[3]全面评价冯友兰[J]. 方克立. 哲学研究. 1997(12)
[4]冯友兰新理学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J]. 程彦武. 东北师大学报. 1997(06)
[5]冯友兰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学[J]. 杨翰卿. 哲学研究. 1997(08)
[6]超越理性的理性——也论冯友兰新理学“负的方法”[J]. 陈鹏. 北京社会科学. 1997(03)
[7]冯友兰与维也纳学派在形而上学观上的分歧──兼与郁振华同志商榷[J]. 范燕宁. 哲学研究. 1997(06)
[8]冯友兰的人生价值观[J]. 傅云龙. 孔子研究. 1996(03)
[9]存在与境界[J].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1996(05)
[10]“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J]. 孔祥宁,胡伯项.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
本文编号:3040058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新理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
一、 新理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
二、 哲学是客观的知识
三、 与“科玄论战”双方观点之比较
第二节 人生的意义与境界
一、 人生的本质特征
二、 人生的意义
三、 人生的境界
第三节 哲学与天地境界
一、 为学与为道
二、 形上学与天地境界
三、 同天境界
四、 哲学与宗教
第四节 圣人作为理想人格的典型
一、 “真我”的完全发展
二、 精神的自由
三、 极高明而道中庸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冯友兰“新理学”中的逻辑思维法[J]. 楚明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5)
[2]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J]. 郭齐勇. 中州学刊. 1998(03)
[3]全面评价冯友兰[J]. 方克立. 哲学研究. 1997(12)
[4]冯友兰新理学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J]. 程彦武. 东北师大学报. 1997(06)
[5]冯友兰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学[J]. 杨翰卿. 哲学研究. 1997(08)
[6]超越理性的理性——也论冯友兰新理学“负的方法”[J]. 陈鹏. 北京社会科学. 1997(03)
[7]冯友兰与维也纳学派在形而上学观上的分歧──兼与郁振华同志商榷[J]. 范燕宁. 哲学研究. 1997(06)
[8]冯友兰的人生价值观[J]. 傅云龙. 孔子研究. 1996(03)
[9]存在与境界[J].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1996(05)
[10]“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J]. 孔祥宁,胡伯项.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
本文编号:3040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4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