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否定性行动的不作为——“见死不救”现象的一种哲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19 20:02
一般认为,"见死不救"是不作为。然而,这种理解却不能充分地展现它的内在机制。按照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对行动的分类,"见死不救"这样一种不作为也可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动。尽管"见死不救"这一现象的发生受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整个社会缺乏信任的一个缩影,但从行动主体的角度来看,未施救事实的发生只有两种可能:其一,能救但没有救;其二,不能救而没有救。"见死不救"行为的特征在于主体"不救意向"和"不救行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它能够被看作行动的一个重要理由。将"见死不救"视为否定性行动是一种更深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它将有助于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主动成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参与者。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50(02)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 引言
二 “见死不救”现象涉及的三类命题——认知、事实和规范
三 否定性行动视角下的“见死不救”行为
四 “见死不救”行为的特征——不救意向与不救行为的一致性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否定性行动”的合法性之争[J]. 王淑庆,程和祥. 哲学动态. 2018(03)
[2]如何认识否定性事实?[J]. 胡中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06)
[3]“旁观者”的现代生产及其超越[J]. 黄岩.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4]对“见死不救”事件的道德和法律追问[J]. 周安平.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1)
[5]道德失范与陌生人伦理缺失[J]. 韩建磊,赵庆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6]行动的本质特征与心理的因果性[J]. 高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7]行动的本质[J]. R.卡梅伦,张志林. 哲学译丛. 1992(06)
本文编号:3041615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50(02)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 引言
二 “见死不救”现象涉及的三类命题——认知、事实和规范
三 否定性行动视角下的“见死不救”行为
四 “见死不救”行为的特征——不救意向与不救行为的一致性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否定性行动”的合法性之争[J]. 王淑庆,程和祥. 哲学动态. 2018(03)
[2]如何认识否定性事实?[J]. 胡中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06)
[3]“旁观者”的现代生产及其超越[J]. 黄岩.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4]对“见死不救”事件的道德和法律追问[J]. 周安平.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1)
[5]道德失范与陌生人伦理缺失[J]. 韩建磊,赵庆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6]行动的本质特征与心理的因果性[J]. 高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7]行动的本质[J]. R.卡梅伦,张志林. 哲学译丛. 1992(06)
本文编号:3041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4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