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李斯事功思想的伦理解读

发布时间:2021-03-25 12:19
  李斯辅佐秦始皇建立统一帝国,并且于秦统一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改革,为中国开创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局面。从李斯的政治作为可以看出:事功思想是其行事的主要价值支撑。如何从价值层面评价李斯的事功思想?其根本立足点取决于价值体系所支持的善恶评判标准。李斯的事功价值观体现了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建立的新道德观,即以“功”为道德的标准,以“法”为治世手段,以“国”为绝对权威,能够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即是道德行为。这一新价值观相对于周代宗法伦理所提倡的道德,摈弃了建立在宗族血缘基础上的人伦道德,发展了以“国家”为本位的伦理规范;相对于儒家伦理所提倡的道德,弱化了道德的内在心性养成,而强化了道德的外在规范性。秦朝乃至李斯所试图建构的价值体系,从历史的进程看,具有历史的先进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这一新价值观的建构,将有利于我们拓宽道德所涵盖的范围,进而从两个层面引发我们对当今道德建设的更深入思考:一方面,事功的内在驱动力即为“利”,由此衍生出如何看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事功的实现需要外在规范的制衡,由此衍生出如何将道德的软约束与外在规范有机统一,进而加强发挥道德的...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事功思想概述
    一、事功思想之界定
    二、事功与道德的体用观
        1、法家“非道德主义”观点的商榷
        2、实事实功是道德的衡量标准
第二章 事功思想的理论源流及李斯的事功思想
    一、事功思想的理论源流
        1、儒家“践仁”与“复礼”的事功旨趣
        2、法家“尚利重功”的事功精神
        3、墨家“合其志功而观”的事功主张
    二、李斯的事功思想
        1、事功思想的内在动因源于人性的趋利恶害
        2、事功思想的价值旨归为明断于法的国家道德
第三章 李斯事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商品经济发展,动摇宗法价值观的现实之基
        1、“趋利”对“贵义”的冲击
        2、以“私”对“公”的挑战
    二、兴霸业、图变法,新统治模式的寻求
        1、宗法分封制的衰亡
        2、变法图强,事功成为邦政之要
    三、礼崩乐坏,催生新价值观的建构
        1、宗法血缘制和宗教天命观的否定
        2、“高力而尚功”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李斯事功思想的践行
    一、尊功臣、并六国——新道德观的实践
        1、任人唯能,打破了“亲亲尊尊”的宗法用人制度
        2、论“功”取人,体现了公正、信用的法家新道德
    二、废封建、定郡县——宗法伦理的超越
        1、分封制形成以“家”为本位的宗法伦理
        2、郡县制倡导以“国”为价值旨归
    三、缓刑罚、薄赋敛——儒家德政思想的继承
        1、秦律的伦常化观念
        2、秦朝重徭厚赋的再探讨
    四、焚诗书、坑儒士——新旧价值体系的对决
        1、法家新价值观的“定于一尊”
        2、法家文化工具理性的伦理特质
尾论:李斯事功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思考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集体主义伦理原则的再认识[J]. 靳凤林.  理论视野. 2007(11)
[2]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J]. 吴继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
[3]荀子、韩非的人性论:李斯悲剧根源[J]. 陈桐生.  学术研究. 2007(03)
[4]论李斯的政治思想及实践对秦帝国发展的影响[J]. 高旭.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05)
[5]论荀子对礼与法的改造及其法文化意义[J]. 孙祥生.  前沿. 2006(05)
[6]法家政治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J]. 周炽成.  学术研究. 2006(04)
[7]论《史记》中李斯的思想性格及其人生悲剧[J]. 张净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8]论荀子的治国方略及其学理依据[J]. 高春花.  道德与文明. 2005(04)
[9]李斯之死[J]. 牟丕志.  知识就是力量. 2005(08)
[10]对李斯功过的述评[J]. 朱绍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本文编号:3099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099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