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命哲学与当代生命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4 20:30
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又称性命之学,性即人性;命即生命、使命、命运和天命。儒家生命哲学的精髓是做人的道理。儒家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成就人格,其向度一是做修养工夫,二是提升境界。儒家的修养工夫彰显了生命的可塑性,儒家的形上境界彰显了生命的终极性。生命价值与生命意识,生命修养与生命智慧,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生命精神与生命境界相得益彰,共同构筑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儒家的这些生命哲理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其意义和价值的关键,就在于确立当下儒学的本质。在当今社会过分强调儒学的“道统”、“判教”等“意识形态”是缺乏意义的。当代儒学应该弘扬儒家生命哲学的精华和充满活力的东西,来对当代人进行生命教育。我们大陆的生命教育严重滞后,生命乱象频生,而作为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的儒家文化,被边缘化又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让儒家生命哲学的精华在当代生命教育中焕发生机,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儒家生命哲学
1.1 我国大陆生命教育的现状
1.1.1 什么是生命教育
1.1.2 我国大陆的“生命乱象”
1.1.3 生命教育起步较晚
1.1.4 学校教育忽视生命教育
1.2 我国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经验
1.2.1 台湾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2.2 台湾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
1.2.3 台湾生命教育的主要特点
1.3 儒家生命哲学的意蕴
1.3.1 何谓“生命哲学”
1.3.2 儒家生命哲学的内涵
1.3.3 儒家生命哲学的特点
1.3.4 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体系
第2章 生命价值论:“天地之性,人为贵”
2.1 人“最为天下贵”:生命价值的本质意蕴
2.1.1 人的生命本质
2.1.2 生命价值的含义
2.1.3 儒家生命的内在价值
2.1.4 生命的外在价值
2.1.5 价值优先原则:“舍生取义”
2.2 “道”:生命价值的终极根源
2.2.1 什么是“道”
2.2.2 “道”的体系
2.2.3 “道”是儒家生命哲学的终极根源
2.2.4 “道”的实践意义
2.3 “仁”:生命价值的道德依据
2.3.1 “仁者爱人”:爱的价值
2.3.2 “仁”是人生命的本质
2.3.3 “仁”是成己的价值标准
2.3.4 “仁”是安身立命的依据
2.4 “人皆可以为尧舜”:生命价值的人性尺度
2.4.1 天命之谓性
2.4.2 天性良知是生命的尺度
2.4.3 人性的发展路向
2.4.4 人性论的本质
第3章 生命意识论:“吾非斯人之德而谁与”
3.1 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1.1 儒家忧患意识的哲学内涵
3.1.2 忧患意识与困境突破
3.1.3 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3.2 感恩意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3.2.1 报恩是儒家的传统美德
3.2.2 当今学生为什么缺少感恩意识
3.2.3 感恩意识是儒家生命哲学的重要内涵
3.2.4 儒家感恩的教化作用
3.3 和谐意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3.1 “和谐”的哲学内涵
3.3.2 天人关系的和谐
3.3.3 群己关系的和谐
3.3.4 身心关系的和谐
3.4 担当意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3.4.1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3.4.2 孟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3.4.3 荀子:“上法舜禹之制,下法仲尼之义”
3.4.4 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3.4.5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第4章 生命智慧论:“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4.1 “中庸”的智慧:“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1.1 “中庸”的内涵
4.1.2 “中庸”的表现形式
4.1.3 “中庸”的平衡体系
4.1.4 “中庸”的主要原则
4.1.5 “中庸”的知行方法
4.2 生死的智慧:“未知生,焉知死”
4.2.1 生命的缘起:“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4.2.2 生命的历程:“内圣”而“外王”
4.2.3 生命的超越:“五十而知天命”
4.2.4 生死的智慧:“生以载义”、“死守善道”
4.3 “安身立命”的智慧:“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3.1 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么
4.3.2 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4.3.3 安身立命要立在哪
4.4 择友的智慧:“士为知己者死”
4.4.1 朋友的涵义:“同志曰友”
4.4.2 择友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4.4.3 待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
第5章 生命练达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1 “忠恕”工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1.1 “忠恕”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1.2 “忠恕”的依据:“为仁由己”
5.1.3 “忠恕”的类型:“天地的忠恕,圣人的忠恕,学者的忠恕”
5.1.4 “忠恕”的具体方法:“自省”、“克己”、“力行”
5.2 “仁义”工夫:“身任天下”、“浩然正气”
5.2.1 圣人风范:“身任天下”,“舍我其谁”
5.2.2 贤者胸襟:“民为贵”,“仁为怀”
5.2.3 功利原则:“以义待利”,“舍生取义”
5.2.4 仁义工夫:“修心养性”,“浩然正气”
5.3 “内圣”“外王”工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3.1 “内圣外王”的内涵
5.3.2 “内圣外王”的修为之道
5.3.3 “内圣外王”的现实意义
5.4 “慎独”工夫:“君子之为德,有始有终”
5.4.1 何谓“慎独”
5.4.2 “慎独”的终极依据
5.4.3 “慎独”的方法
第6章 生命境界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6.1 孔子的境界:“君子义以为上”
6.1.1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6.1.2 君子:“君子义以为上”
6.1.3 “仁”与“礼”:君子境界的义理基础
6.1.4 君子人格的实现
6.1.5 君子人格境界的超越性
6.2 周敦颐的境界:“孔颜乐处”,“道充为贵”
6.2.1 颜子何以“不改其乐”
6.2.2 何谓“孔颜乐处”
6.2.3 所乐何事
6.2.4 如何达到“孔颜乐处”境界
6.3 张载的境界:“大位天德”“圣不可知”
6.3.1 “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6.3.2 “存吾顺是,殁吾宁也”的生死境界
6.3.3 “大其心”的工夫境界
6.3.4 “民胞物与”的博爱境界
6.3.5 “为天地立心”的天地境界
6.4 王阳明的境界:“知善知恶的是良知”
6.4.1 何谓“良知”
6.4.2 何谓“致良知”
6.4.3 “四句教”的哲学境界
第7章 结论:让儒家生命哲学在生命教育中焕发生机
7.1 儒家生命哲学的三大要义
7.1.1 生从何处来
7.1.2 死向何处去
7.1.3 如何做人
7.2 生命教育的三个纬度
7.2.1 自然生命教育
7.2.2 道德生命教育
7.2.3 精神生命教育
7.3 让儒家生命哲学焕发生机的三个体系
7.3.1 以儒学为基础,构建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
7.3.2 以儒学为基础,强化民族精神体系
7.3.3 以儒学为基础,构建阶梯式的生命教育体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J]. 舒大刚. 寻根. 2006(04)
[2]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 陈治国. 孔子研究. 2005(06)
[3]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 胡虹霞.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5(05)
[4]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 任现品. 孔子研究. 2005(01)
[5]道德的中庸与伦理的中庸[J]. 田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6]漫谈情感哲学(上)[J]. 蒙培元. 新视野. 2001(01)
[7]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J]. 郭齐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6)
[8]论作为道路与方法的庄子之“道”[J]. 徐克谦. 中国哲学史. 2000(04)
[9]论中国传统死亡智慧与“生死互渗”观[J]. 郑晓江. 中国哲学史. 1999(03)
[10]王阳明的良知体验审美论[J]. 邹其昌.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本文编号:3137969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儒家生命哲学
1.1 我国大陆生命教育的现状
1.1.1 什么是生命教育
1.1.2 我国大陆的“生命乱象”
1.1.3 生命教育起步较晚
1.1.4 学校教育忽视生命教育
1.2 我国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经验
1.2.1 台湾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2.2 台湾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
1.2.3 台湾生命教育的主要特点
1.3 儒家生命哲学的意蕴
1.3.1 何谓“生命哲学”
1.3.2 儒家生命哲学的内涵
1.3.3 儒家生命哲学的特点
1.3.4 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体系
第2章 生命价值论:“天地之性,人为贵”
2.1 人“最为天下贵”:生命价值的本质意蕴
2.1.1 人的生命本质
2.1.2 生命价值的含义
2.1.3 儒家生命的内在价值
2.1.4 生命的外在价值
2.1.5 价值优先原则:“舍生取义”
2.2 “道”:生命价值的终极根源
2.2.1 什么是“道”
2.2.2 “道”的体系
2.2.3 “道”是儒家生命哲学的终极根源
2.2.4 “道”的实践意义
2.3 “仁”:生命价值的道德依据
2.3.1 “仁者爱人”:爱的价值
2.3.2 “仁”是人生命的本质
2.3.3 “仁”是成己的价值标准
2.3.4 “仁”是安身立命的依据
2.4 “人皆可以为尧舜”:生命价值的人性尺度
2.4.1 天命之谓性
2.4.2 天性良知是生命的尺度
2.4.3 人性的发展路向
2.4.4 人性论的本质
第3章 生命意识论:“吾非斯人之德而谁与”
3.1 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1.1 儒家忧患意识的哲学内涵
3.1.2 忧患意识与困境突破
3.1.3 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3.2 感恩意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3.2.1 报恩是儒家的传统美德
3.2.2 当今学生为什么缺少感恩意识
3.2.3 感恩意识是儒家生命哲学的重要内涵
3.2.4 儒家感恩的教化作用
3.3 和谐意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3.1 “和谐”的哲学内涵
3.3.2 天人关系的和谐
3.3.3 群己关系的和谐
3.3.4 身心关系的和谐
3.4 担当意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3.4.1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3.4.2 孟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3.4.3 荀子:“上法舜禹之制,下法仲尼之义”
3.4.4 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3.4.5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第4章 生命智慧论:“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4.1 “中庸”的智慧:“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1.1 “中庸”的内涵
4.1.2 “中庸”的表现形式
4.1.3 “中庸”的平衡体系
4.1.4 “中庸”的主要原则
4.1.5 “中庸”的知行方法
4.2 生死的智慧:“未知生,焉知死”
4.2.1 生命的缘起:“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4.2.2 生命的历程:“内圣”而“外王”
4.2.3 生命的超越:“五十而知天命”
4.2.4 生死的智慧:“生以载义”、“死守善道”
4.3 “安身立命”的智慧:“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3.1 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么
4.3.2 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4.3.3 安身立命要立在哪
4.4 择友的智慧:“士为知己者死”
4.4.1 朋友的涵义:“同志曰友”
4.4.2 择友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4.4.3 待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
第5章 生命练达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1 “忠恕”工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1.1 “忠恕”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1.2 “忠恕”的依据:“为仁由己”
5.1.3 “忠恕”的类型:“天地的忠恕,圣人的忠恕,学者的忠恕”
5.1.4 “忠恕”的具体方法:“自省”、“克己”、“力行”
5.2 “仁义”工夫:“身任天下”、“浩然正气”
5.2.1 圣人风范:“身任天下”,“舍我其谁”
5.2.2 贤者胸襟:“民为贵”,“仁为怀”
5.2.3 功利原则:“以义待利”,“舍生取义”
5.2.4 仁义工夫:“修心养性”,“浩然正气”
5.3 “内圣”“外王”工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3.1 “内圣外王”的内涵
5.3.2 “内圣外王”的修为之道
5.3.3 “内圣外王”的现实意义
5.4 “慎独”工夫:“君子之为德,有始有终”
5.4.1 何谓“慎独”
5.4.2 “慎独”的终极依据
5.4.3 “慎独”的方法
第6章 生命境界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6.1 孔子的境界:“君子义以为上”
6.1.1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6.1.2 君子:“君子义以为上”
6.1.3 “仁”与“礼”:君子境界的义理基础
6.1.4 君子人格的实现
6.1.5 君子人格境界的超越性
6.2 周敦颐的境界:“孔颜乐处”,“道充为贵”
6.2.1 颜子何以“不改其乐”
6.2.2 何谓“孔颜乐处”
6.2.3 所乐何事
6.2.4 如何达到“孔颜乐处”境界
6.3 张载的境界:“大位天德”“圣不可知”
6.3.1 “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6.3.2 “存吾顺是,殁吾宁也”的生死境界
6.3.3 “大其心”的工夫境界
6.3.4 “民胞物与”的博爱境界
6.3.5 “为天地立心”的天地境界
6.4 王阳明的境界:“知善知恶的是良知”
6.4.1 何谓“良知”
6.4.2 何谓“致良知”
6.4.3 “四句教”的哲学境界
第7章 结论:让儒家生命哲学在生命教育中焕发生机
7.1 儒家生命哲学的三大要义
7.1.1 生从何处来
7.1.2 死向何处去
7.1.3 如何做人
7.2 生命教育的三个纬度
7.2.1 自然生命教育
7.2.2 道德生命教育
7.2.3 精神生命教育
7.3 让儒家生命哲学焕发生机的三个体系
7.3.1 以儒学为基础,构建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
7.3.2 以儒学为基础,强化民族精神体系
7.3.3 以儒学为基础,构建阶梯式的生命教育体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J]. 舒大刚. 寻根. 2006(04)
[2]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 陈治国. 孔子研究. 2005(06)
[3]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 胡虹霞.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5(05)
[4]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 任现品. 孔子研究. 2005(01)
[5]道德的中庸与伦理的中庸[J]. 田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6]漫谈情感哲学(上)[J]. 蒙培元. 新视野. 2001(01)
[7]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J]. 郭齐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6)
[8]论作为道路与方法的庄子之“道”[J]. 徐克谦. 中国哲学史. 2000(04)
[9]论中国传统死亡智慧与“生死互渗”观[J]. 郑晓江. 中国哲学史. 1999(03)
[10]王阳明的良知体验审美论[J]. 邹其昌.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本文编号:3137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3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