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矢量论
发布时间:2021-04-17 21:13
当前道德建设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论文从问题出发,在思考为什么在评选出来的全国道德模范中,大多数人都是受教育较低的中下层民众,为什么斯宾塞在《社会静力学》中所描述的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和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看不出有何关联这样的问题中,提出了道德矢量的概念,并由此较深入讨论了人格矢量、环境矢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道德形成的各种因素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与物理学上的矢量类似,笔者称其为“道德矢量”。所谓道德矢量的大小,即形成某种特定道德的作用力大小;所谓道德矢量的方向,即道德形成因素的性质,也就是促成“好道德”还是“坏道德”的性质。矢量作用遵循的是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的“道德矢量和”仍然是一个矢量。这样,道德行为就是由于各种“道德矢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道德矢量和”引发的。个体道德行为产生与“道德矢量和”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而与个体道德教育的量没有直接关系。这也可以较好地解释有关问题。道德矢量论的根本思想是道德的形成是各道德因素整体性作用、机能性作用、动态性作用、共时性作用的结果。这种思想也得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各领域理论的支持。道德矢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缘由与问题提出
一、从全国道德模范的身份构成说起:中下层人士占主体
二、另一个例子:斯宾塞提供的证据
三、传统观念质疑:道德生成究竟与何有关
四、并非多余的担心:成人的道德怎么办
第二章 道德矢量论概说
一、道德矢量:道德生成的直接因素
(一) 道德与矢量
(二) 道德矢量: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道德矢量论”的根本思想
三、道德矢量研究的前史借鉴
第三章 道德矢量中的人格矢量
一、人格在道德矢量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人格的重要性质——全息性
(一) 从人性现象说起
(二) 全息人性(人格)说
(三) 全息人性的基本内涵
(四) 全息人性的特点
(五)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及其指导意义
三、人格矢量的特点
(一) 原初人性阶段的人格矢量为零
(二) 人格矢量具有各种可能性
(三) 人格具有和大脑发育同步的发育历程
(四) 人格矢量的相对稳定性
四、几种人格学说及其简要分析
(一) 马斯洛的需求人格学说
(二) 金井肇的“两层年糕”人格学说
(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五)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五、人格矢量的定量研究
(一) 对宏观人性的研究
(二) 关于黑箱方法
第四章 道德矢量中的环境矢量
一、环境与环境矢量
二、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环境矢量意义
(一) 关于道德发展动因的不同观点
(二) 道德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三、道德矢量的两个环境原理之一:道德矢量的最大环境原理
(一) 《庄子·山木》里的故事
(二) 大环境与小环境
(三) 道德教育只是最大环境的一部分
四、道德矢量的两个环境原理之二:道德矢量的最切近环境原理
(一) 环境需要确定一个边界
(二) 根据具体的人的生活世界寻求最切近环境
(三) 让最切近环境被正矢量占据
(四) 道德教育如何成为最切近环境是一个大课题
第五章 道德矢量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一、人格矢量与环境矢量的联接点是实践活动
二、人格矢量与环境矢量的作用机制遵循耗散结构规律
(一) 发生认识论的启发意义
(二) 耗散结构理论
(三) 人的思想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
(四) 道德耗散结构
三、道德矢量与“道德模糊”
(一) 道德模糊的普遍性
(二) 道德模糊的矢量解释
(三) “道德模糊”的转化
第六章 道德矢量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当前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概况
二、道德矢量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 道德可能的审视
(二) 道德教育的定位
(三) 道德教育的原则
(四) 道德教育的方法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就是教育[J]. 张楚廷. 高等教育研究. 2009(11)
[2]试论教育的本原[J]. 史宁中. 教育研究. 2009(08)
[3]愉快有效的道德教学何以可能——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解析[J]. 饶丛满. 教育研究. 2009(06)
[4]马斯洛与马克思[J]. 许金声. 人文杂志. 2007(05)
[5]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J]. 李延平. 教育研究. 2006(03)
[6]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J]. 刘济良. 教育研究. 2006(01)
[7]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 傅维利. 教育研究. 2005(03)
[8]道德究竟是什么[J]. 肖群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9]人性的一般与特殊[J]. 陶富源. 探索. 2004(02)
[10]社会文化心态演变中的涨落突变规律[J]. 冯文华,张俊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6)
本文编号:3144151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缘由与问题提出
一、从全国道德模范的身份构成说起:中下层人士占主体
二、另一个例子:斯宾塞提供的证据
三、传统观念质疑:道德生成究竟与何有关
四、并非多余的担心:成人的道德怎么办
第二章 道德矢量论概说
一、道德矢量:道德生成的直接因素
(一) 道德与矢量
(二) 道德矢量: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道德矢量论”的根本思想
三、道德矢量研究的前史借鉴
第三章 道德矢量中的人格矢量
一、人格在道德矢量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人格的重要性质——全息性
(一) 从人性现象说起
(二) 全息人性(人格)说
(三) 全息人性的基本内涵
(四) 全息人性的特点
(五)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及其指导意义
三、人格矢量的特点
(一) 原初人性阶段的人格矢量为零
(二) 人格矢量具有各种可能性
(三) 人格具有和大脑发育同步的发育历程
(四) 人格矢量的相对稳定性
四、几种人格学说及其简要分析
(一) 马斯洛的需求人格学说
(二) 金井肇的“两层年糕”人格学说
(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五)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五、人格矢量的定量研究
(一) 对宏观人性的研究
(二) 关于黑箱方法
第四章 道德矢量中的环境矢量
一、环境与环境矢量
二、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环境矢量意义
(一) 关于道德发展动因的不同观点
(二) 道德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三、道德矢量的两个环境原理之一:道德矢量的最大环境原理
(一) 《庄子·山木》里的故事
(二) 大环境与小环境
(三) 道德教育只是最大环境的一部分
四、道德矢量的两个环境原理之二:道德矢量的最切近环境原理
(一) 环境需要确定一个边界
(二) 根据具体的人的生活世界寻求最切近环境
(三) 让最切近环境被正矢量占据
(四) 道德教育如何成为最切近环境是一个大课题
第五章 道德矢量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一、人格矢量与环境矢量的联接点是实践活动
二、人格矢量与环境矢量的作用机制遵循耗散结构规律
(一) 发生认识论的启发意义
(二) 耗散结构理论
(三) 人的思想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
(四) 道德耗散结构
三、道德矢量与“道德模糊”
(一) 道德模糊的普遍性
(二) 道德模糊的矢量解释
(三) “道德模糊”的转化
第六章 道德矢量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当前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概况
二、道德矢量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 道德可能的审视
(二) 道德教育的定位
(三) 道德教育的原则
(四) 道德教育的方法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就是教育[J]. 张楚廷. 高等教育研究. 2009(11)
[2]试论教育的本原[J]. 史宁中. 教育研究. 2009(08)
[3]愉快有效的道德教学何以可能——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解析[J]. 饶丛满. 教育研究. 2009(06)
[4]马斯洛与马克思[J]. 许金声. 人文杂志. 2007(05)
[5]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J]. 李延平. 教育研究. 2006(03)
[6]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J]. 刘济良. 教育研究. 2006(01)
[7]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 傅维利. 教育研究. 2005(03)
[8]道德究竟是什么[J]. 肖群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9]人性的一般与特殊[J]. 陶富源. 探索. 2004(02)
[10]社会文化心态演变中的涨落突变规律[J]. 冯文华,张俊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6)
本文编号:3144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4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