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网民自我伦理的批判和重构

发布时间:2021-04-26 19:34
  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事实上,它是与报纸、广播及电视完全不同的新一代媒体,而网络传播则整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形成了“人—机—人”的信息传播模式,这使得整个传播呈现出“人际化”的趋势义上的传者与受者人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点。网络受众包括传统意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匿名心理、选择心理及从众心理。这些心理特征导致了失范行为角色扮演心理、究其本质是技术对人的异化,而网络技术对人的异化,是通过刺激人对信息的消费欲望来实现的。 人类正在为进入自我生活的时代而奋斗,网络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但是,人必须摆脱异化。为此,我们需要一种以自我节制为内涵、以自我幸福为目标的伦理,我们称其为“自我伦理”。所谓网民自我伦理是指,网民通过自我调适,适度控制对信息的欲望,从而获得自我实现与自我幸福;与此同时,网民应通过对“主我”与“客我”的平衡,顾及到另一极传播主体的利益。网民自我伦理的实践,可以在保证传播主体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传播主体之间利益的均衡,这必将促使网络传播走出失范状态,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网络传播的实质是人与人的交往,但中介客体(电脑)的存在,使得受众之间不必直面相...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网络传播和网民
    2.1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
    2.2 网络传播对以往传播类型的整合
    2.3 网络传播的特征
第3章 网民的行为特征及伦理规范
    3.1 网民的特点
    3.2 网民的行为特征
    3.3 网络伦理主体建设
    3.4 网络伦理主体和主体间交往
第4章 网络传播行为的变异和失范
    4.1 网络传播场景的变异
    4.2 网民的失范行为
    4.3 网民的异化行为
    4.4 网络异化的基本特征
    4.5 网络异化的负面影响
第5章 网民的自我伦理
    5.1 自我生活的时代与自我实现
    5.2 伦理与道德
    5.3 自我伦理
    5.4 网络自我伦理
    5.5 网民自我伦理的价值建构
    5.6 网民伦理规范的价值建构的表现
    5.7 网民自我伦理的目标
    5.8 网民自我伦理的实践
    5.9 网民自我伦理—构建新的网络传播秩序
    5.10 网民管理的基本要点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博客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学意义初论[J]. 方兴东,刘双桂,姜旭平,王俊秀.  现代传播. 2004(02)
[2]浅谈西欧国家的新闻道德规范(上)[J]. 张咏华,陈沛芹.  新闻界. 2002(05)
[3]网络媒体与文化价值观——兼析网络影响和当代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J]. 程士安.  新闻大学. 2002(03)
[4]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J]. 张国良.  新闻大学. 2001(01)
[5]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J]. 邵培仁.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6(07)
[6]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J]. 朱光烈.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4(02)

硕士论文
[1]网络传播中受众的自我伦理[D]. 盛志宏.广西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61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61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