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角下的“以德治国”方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6 12:52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绩斐然,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本文以论证“以德治国”方略提出的背景及其科学内涵为切入点,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梳理,阐释了“以德治国”方略既是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扬弃和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诉求的充分体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形势下继续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一些科学思路。
【文章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的研究价值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2.1 "以德治国"方略提出的背景
2.1.1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反思
2.1.2 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
2.1.3 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新要求
2.2 "以德治国"方略的正式提出
2.3 "以德治国"方略的科学内涵
2.3.1 以德治党是以德治国的关键所在
2.3.2 以德治官是以德治国的重要环节
2.3.3 以德育民是以德治国的基础所在
第3章 "以德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3.1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内涵
3.1.1 民为邦本的德政理念
3.1.2 为民表率的吏德思想
3.1.3 德教为先的教化思想
3.1.4 自我完善的修养思想
3.2 "以德治国"方略: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扬弃与发展
3.2.1 由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民关系转向以人民群众为道德建设的主体
3.2.2 由封建的等级人际关系转向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和谐的关系
3.2.3 由封建世袭制的官员选用转向举贤任能、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建设
第4章 "以德治国"方略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诉求
4.1 马克思主义伦理诉求的基本内涵
4.1.1 唯物主义的道德观
4.1.2 政治调节与道德调节的相互关系
4.1.3 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道德
4.1.4 马克思主义者的道德理想
4.2 "以德治国"方略:马克思主义伦理诉求的实践与丰富
4.2.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的社会治理结构
4.2.2 中国共产掌人的革命道德
4.2.3 以德治国旨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5章 继续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科学思路
5.1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和实施框架
5.2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5.3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建设发达的民主政治
5.4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与社会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注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治德治并举 构建和谐社会[J]. 任立群. 经营管理者. 2009(21)
[2]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启示——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经典论述[J]. 王小锡. 伦理学研究. 2009(02)
[3]孔子仁学思想再探[J]. 朱风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4]道德调节:和谐社会的伦理支撑[J]. 朱海林,石娉婷.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5]当代中国的非道德化倾向[J]. 陈雷生. 黑河学刊. 2008(01)
[6]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探析[J]. 张颢. 理论导报. 2007(10)
[7]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J]. 姚纪纲,刘晓东. 理论探索. 2007(01)
[8]论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诉求[J]. 张晓明,张梅. 蚌埠党校学报. 2006(04)
[9]论党的执政道德的内涵及其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意义[J]. 李朝阳.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6(06)
[10]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研究现状及其评价[J]. 肖光荣.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5(05)
本文编号:3189725
【文章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的研究价值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2.1 "以德治国"方略提出的背景
2.1.1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反思
2.1.2 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
2.1.3 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新要求
2.2 "以德治国"方略的正式提出
2.3 "以德治国"方略的科学内涵
2.3.1 以德治党是以德治国的关键所在
2.3.2 以德治官是以德治国的重要环节
2.3.3 以德育民是以德治国的基础所在
第3章 "以德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3.1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内涵
3.1.1 民为邦本的德政理念
3.1.2 为民表率的吏德思想
3.1.3 德教为先的教化思想
3.1.4 自我完善的修养思想
3.2 "以德治国"方略: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扬弃与发展
3.2.1 由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民关系转向以人民群众为道德建设的主体
3.2.2 由封建的等级人际关系转向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和谐的关系
3.2.3 由封建世袭制的官员选用转向举贤任能、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建设
第4章 "以德治国"方略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诉求
4.1 马克思主义伦理诉求的基本内涵
4.1.1 唯物主义的道德观
4.1.2 政治调节与道德调节的相互关系
4.1.3 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道德
4.1.4 马克思主义者的道德理想
4.2 "以德治国"方略:马克思主义伦理诉求的实践与丰富
4.2.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的社会治理结构
4.2.2 中国共产掌人的革命道德
4.2.3 以德治国旨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5章 继续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科学思路
5.1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和实施框架
5.2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5.3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建设发达的民主政治
5.4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与社会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注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治德治并举 构建和谐社会[J]. 任立群. 经营管理者. 2009(21)
[2]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启示——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经典论述[J]. 王小锡. 伦理学研究. 2009(02)
[3]孔子仁学思想再探[J]. 朱风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4]道德调节:和谐社会的伦理支撑[J]. 朱海林,石娉婷.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5]当代中国的非道德化倾向[J]. 陈雷生. 黑河学刊. 2008(01)
[6]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探析[J]. 张颢. 理论导报. 2007(10)
[7]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J]. 姚纪纲,刘晓东. 理论探索. 2007(01)
[8]论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诉求[J]. 张晓明,张梅. 蚌埠党校学报. 2006(04)
[9]论党的执政道德的内涵及其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意义[J]. 李朝阳.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6(06)
[10]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研究现状及其评价[J]. 肖光荣.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5(05)
本文编号:3189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8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