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义利观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1-05-18 15:07
随着私有财产的存在及发展,义利观也相继产生。自义利观产生的那一刻起,对于义利的问题的辩论就未曾停止。中国古代在儒家文化思想主导下,产生了“先义后利”的儒家义利观,并经过时代的洗礼,日臻成熟、完善,成为中国古代义利观的主流。思想是超越时空的,在中国思想家们对义利问题热烈讨论的同时,西方以古希腊为首也开始了西方的义利之辨,由伦理财富观到功利主义,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确立了古代西方的“重利轻义”的义利观。本文通过分别探求中西方的义利观产生的背景、历史条件、发展演变过程及影响与结果,来分析中西方义利观的不同所在、比较其差异,探究并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阐释不同义利观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同的中西方义利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进而将义与利视为杠杆,讨论中西方不同的义利观的同时,论证平衡义利两者的关系的重要性,试图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总结,对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启发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一、中国古代义利观
(一) 中国古代义利观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 中国古代儒家义利观的演变
义利观本义确立阶段确立
儒家义利观的发展
儒家义利观的扭曲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复归
(三) 其它学派的义利观
二、西方古代义利观
(一) 西方古代义利观的产生与含义
(二) 西方古代“义利观”的派别分支
(三) 西方古代义利观的演变
古希腊罗马时期
经院哲学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三、中西方义利观之不同与分歧
(一) 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
(二) “义利观”的分析方法上的不同
西方义利观中的实证性与中国义利观中的规范性
中国的群体主义义利观与西方古代的个体主义义利观
(三) 中西两种义利观的社会作用上的差异
四、中西义利观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 社会制度
(二) 经济制度
生产活动
土地所有制
五、正确处理好义利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英文摘要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研究导论[J]. 唐凯麟,陈科华.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06)
[2]董仲舒的两种义利观[J]. 唐赤蓉. 中华文化论坛. 2004(03)
[3]传统与现代:义利观重建的一点思考[J]. 苑秀丽. 理论学刊. 2004(07)
[4]刍议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J]. 刘新仲.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3)
[5]中国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J]. 张守军. 财经问题研究. 2003(12)
[6]论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意义[J]. 卢永凤.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4)
[7]中西义利观及其管理的比较研究[J]. 刘唐宇. 江西社会科学. 2003(06)
[8]浅析孔孟义利观及其影响[J]. 葛贤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9]儒墨义利观相通性探析[J]. 韩大伟. 理论学刊. 2003(01)
[10]略论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J]. 张景贤. 历史教学. 2003(03)
本文编号:3194006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一、中国古代义利观
(一) 中国古代义利观的产生及其含义
(二) 中国古代儒家义利观的演变
义利观本义确立阶段确立
儒家义利观的发展
儒家义利观的扭曲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复归
(三) 其它学派的义利观
二、西方古代义利观
(一) 西方古代义利观的产生与含义
(二) 西方古代“义利观”的派别分支
(三) 西方古代义利观的演变
古希腊罗马时期
经院哲学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三、中西方义利观之不同与分歧
(一) 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
(二) “义利观”的分析方法上的不同
西方义利观中的实证性与中国义利观中的规范性
中国的群体主义义利观与西方古代的个体主义义利观
(三) 中西两种义利观的社会作用上的差异
四、中西义利观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 社会制度
(二) 经济制度
生产活动
土地所有制
五、正确处理好义利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英文摘要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研究导论[J]. 唐凯麟,陈科华.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06)
[2]董仲舒的两种义利观[J]. 唐赤蓉. 中华文化论坛. 2004(03)
[3]传统与现代:义利观重建的一点思考[J]. 苑秀丽. 理论学刊. 2004(07)
[4]刍议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J]. 刘新仲.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3)
[5]中国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J]. 张守军. 财经问题研究. 2003(12)
[6]论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意义[J]. 卢永凤.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4)
[7]中西义利观及其管理的比较研究[J]. 刘唐宇. 江西社会科学. 2003(06)
[8]浅析孔孟义利观及其影响[J]. 葛贤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9]儒墨义利观相通性探析[J]. 韩大伟. 理论学刊. 2003(01)
[10]略论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J]. 张景贤. 历史教学. 2003(03)
本文编号:3194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19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