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从教化到拯救 ——以信仰教育化解当代精神危机

发布时间:2021-06-17 14:23
  中国传统一向注重伦理道德,社会风气重义轻利直至提倡舍身取义;中国人向来富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崇尚一种恬静淡泊的人生意境;中国人勤奋朴实,特别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特别强调道德教育……但今天中国社会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精神上的危机:生活被功利主义穿透,心态受商业氛围扰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乃至见利忘义,道德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有渐趋盛行之势。缘于对此社会状况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将研究主题确定为论证如何以信仰教育化解当前社会的精神危机。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从文化传统出发,探讨传统的从教化出发的立场与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精神状态的关系,评价教化的思路能否改良今天的社会状况;从现实着眼,概述建国以来的社会精神历程,论述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至犬儒主义的发展承续,并讨论其精神实质与信仰失落的关系,探寻其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及与教育的联系,然后论述了以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资源,将之融入教育以期化解当代解精神危机。本论文在论证教化及拯救的意蕴中主要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两者的内涵,认为教化的意蕴在于启蒙,而获得拯救的前提是信仰。在梳理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的精神历程时,主要使用了...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教化及拯救的意蕴
    2.1 教化的意蕴:启蒙
    2.2 拯救的意蕴:信仰
3. 当代精神危机:信仰的失落
    3.1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的精神历程
    3.2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
    3.3 犬儒主义的道德生活方式
4. 以信仰教育化解精神危机的可能
    4.1 信仰教育对生活的超越
    4.2 信仰教育对道德的提升
    4.3 信仰教育对精神的安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精神的深层构造[J]. 贺照田.  南风窗. 2007(18)
[2]虚无主义种种表现[J]. 邹诗鹏.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07(07)
[3]道德虚无主义:庄子哲学的一个分析[J]. 林航.  社会科学论坛. 2006(12)
[4]略谈道德相对主义[J]. 温克勤.  道德与文明. 2005(05)
[5]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转向的心理学思考[J]. 杨韶刚.  教育研究. 2004(01)
[6]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 李幼穗,李维,吕勇.  心理科学. 2002(06)
[7]道德相对主义与学校德育[J]. 黄向阳.  全球教育展望. 2001(06)
[8]信仰与人格——信仰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确认[J]. 檀传宝.  湖南教育. 2000(13)
[9]论信仰的结构、本质及其对德育的意义[J]. 赵志毅,蔡卫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当代中国的社会认同危机——法轮功事件的启示[J]. 何清涟.  书屋. 1999(05)



本文编号:3235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35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b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