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09:33
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理解,明确地指明了人类解放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道路。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提供了一扇窗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针对青年黑格尔派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将社会问题视为道德问题、用道德改良来代替现实革命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阐释了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特征和功能等问题,进而拒斥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利己主义以及“爱的宗教”等唯心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道德归根结底是一种意识形态,人的自由与解放不能通过道德批判和道德救赎等方式来实现,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他们发现工人的异化劳动状态是由于分工造成的,分工才是私有制和异化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并没有预先存在的“类本质”,进而彻底地告别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历史的起点是现实存在的个人,其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人的自主活动对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具有促进和改变作用,而人的自由与解放要到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引言
第一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逻辑演进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伦理思想的主题变奏
一、汲取近代启蒙伦理思想
二、道德与利益问题的初探
三、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颠倒
第二节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伦理思想
一、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观
二、人的本质的历史性生成
第三节 《神圣家族》的伦理思想
一、对“批判的批判”的批判
二、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
第二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伦理思想的微观视域
第一节 马克思对道德问题的阐发
一、劳动是道德真正的起源
二、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
三、道德的阶级性与历史性
四、道德的功能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对当时流行的道德观的批判
一、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
二、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
三、对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批判
四、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伦理思想的宏观视域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内涵
一、历史的起点和思考伦理问题的出发点
二、历史的动力与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三、历史的目标和伦理价值的核心诉求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的解放之路
一、“异化”的退场和“分工”的出场
二、分工与历史上发生的四种社会所有制形式
三、在共同体中实现个人的自由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后续发展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后续发展
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二、对资本主义三大拜物教的批判
第二节 对马克思伦理思想质疑的回应
一、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论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走出泛道德化批判的误区
二、坚持和发展集体主义道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唯物主义与“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基于MEGA2Ⅰ/5《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考察[J]. 王贵贤,孙碧云. 山东社会科学. 2018(12)
[2]集体主义: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 陈冬. 西部学刊. 2018(11)
[3]原子偏斜、国家制度与异化劳动——马克思自由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1841-1844)[J]. 张霄. 齐鲁学刊. 2018(04)
[4]泛道德化批判的归因探究[J]. 林宇晖.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5]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维度与“理论”维度[J]. 李佃来. 哲学研究. 2017(05)
[6]从国家到市民社会——《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研究[J]. 韩立新. 河北学刊. 2016(05)
[7]马克思社会伦理思想初探[J]. 马凤阳.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04)
[8]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认识——以MEGA2为基础[J]. 赵玉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9]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何以被遮蔽及其当代观照[J]. 余京华. 江淮论坛. 2015(05)
[10]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J]. 张霄. 道德与文明. 2015(03)
博士论文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思想研究[D]. 李文汇.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D]. 余京华.安徽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51095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引言
第一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逻辑演进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伦理思想的主题变奏
一、汲取近代启蒙伦理思想
二、道德与利益问题的初探
三、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颠倒
第二节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伦理思想
一、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观
二、人的本质的历史性生成
第三节 《神圣家族》的伦理思想
一、对“批判的批判”的批判
二、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
第二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伦理思想的微观视域
第一节 马克思对道德问题的阐发
一、劳动是道德真正的起源
二、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
三、道德的阶级性与历史性
四、道德的功能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对当时流行的道德观的批判
一、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
二、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
三、对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批判
四、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伦理思想的宏观视域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内涵
一、历史的起点和思考伦理问题的出发点
二、历史的动力与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三、历史的目标和伦理价值的核心诉求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的解放之路
一、“异化”的退场和“分工”的出场
二、分工与历史上发生的四种社会所有制形式
三、在共同体中实现个人的自由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后续发展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后续发展
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二、对资本主义三大拜物教的批判
第二节 对马克思伦理思想质疑的回应
一、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论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走出泛道德化批判的误区
二、坚持和发展集体主义道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唯物主义与“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基于MEGA2Ⅰ/5《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考察[J]. 王贵贤,孙碧云. 山东社会科学. 2018(12)
[2]集体主义: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 陈冬. 西部学刊. 2018(11)
[3]原子偏斜、国家制度与异化劳动——马克思自由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1841-1844)[J]. 张霄. 齐鲁学刊. 2018(04)
[4]泛道德化批判的归因探究[J]. 林宇晖.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5]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维度与“理论”维度[J]. 李佃来. 哲学研究. 2017(05)
[6]从国家到市民社会——《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研究[J]. 韩立新. 河北学刊. 2016(05)
[7]马克思社会伦理思想初探[J]. 马凤阳.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04)
[8]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认识——以MEGA2为基础[J]. 赵玉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9]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何以被遮蔽及其当代观照[J]. 余京华. 江淮论坛. 2015(05)
[10]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J]. 张霄. 道德与文明. 2015(03)
博士论文
[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思想研究[D]. 李文汇.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D]. 余京华.安徽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51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5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