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储善——论当代视野下的美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7-09 16:26
善,作为人类社会万古常新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自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对伦理学作了精细的研究之后,历史上各派思想家都对它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在人们的实践和精神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的种种伦理学体系。而伦理、道德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古往今来所有中国思想家“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求善。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基础。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道德就是求善的学问,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善的智慧”。美与善紧密相联,它也是伦理学的一个核心价值范畴,对这两个范畴的深入剖析,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伦理学的本质。所以在研究伦理学时,不能不重视美、善关系的研究与把握。本文以字源学基础上的“美”、“善”同源为出发点,挖掘儒家伦理及中国古典美学中“以美储善”的思想渊源,揭示审美在道德完善中的作用;进而分析美、善在当代境域的相遇,说明当前倡导“以美储善”的现实及其理论意义;主张通过培养审美意识来提升道德境界和完善道德人格,以期让人类步向崇高、美好与幸福。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美和善的一般关系,从考察美、善字源学上的互训到美、善与实践的关联,阐明了美、善这...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美和善
(一) 美、善同源:字源学考察
1、汉语字源学考察
2、西方字源学考察
(二) 美、善与实践:特征分析
1、善--人类实践的目的取向
2、美--人类实践的理想取向
二、“以美储善”的历史传统
(一) “尽善尽美”的古典美学特质
1、“尽善尽美”的提出
2、“尽善尽美”--艺术的评价标准
3、“以美储善”--艺术的社会功能
4、美与善在艺术中的互补
(二)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以美储善”
1、儒家认识论中的“以美储善”
2、儒家人性论中的“以美储善”
三、美与善在当代境域的相遇
(一) 当代境域下倡导“以美储善”的必要性
1、时代要求
2、道德及道德意识的特性
(二) 当代境域下倡导“以美储善”的可能性
1、哲学思维重点的推移
2、美及审美意识的特征
(三) 当代境域下倡导“以美储善”的现实性
四、在当代境域下如何实现“以美储善”
(一) 回归与超越:汲取中国传统道德和审美智慧
(二) 引美以辅善:发挥美育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三) 躬行而载道:践履美、善
结语与希望
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3274086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美和善
(一) 美、善同源:字源学考察
1、汉语字源学考察
2、西方字源学考察
(二) 美、善与实践:特征分析
1、善--人类实践的目的取向
2、美--人类实践的理想取向
二、“以美储善”的历史传统
(一) “尽善尽美”的古典美学特质
1、“尽善尽美”的提出
2、“尽善尽美”--艺术的评价标准
3、“以美储善”--艺术的社会功能
4、美与善在艺术中的互补
(二)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以美储善”
1、儒家认识论中的“以美储善”
2、儒家人性论中的“以美储善”
三、美与善在当代境域的相遇
(一) 当代境域下倡导“以美储善”的必要性
1、时代要求
2、道德及道德意识的特性
(二) 当代境域下倡导“以美储善”的可能性
1、哲学思维重点的推移
2、美及审美意识的特征
(三) 当代境域下倡导“以美储善”的现实性
四、在当代境域下如何实现“以美储善”
(一) 回归与超越:汲取中国传统道德和审美智慧
(二) 引美以辅善:发挥美育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三) 躬行而载道:践履美、善
结语与希望
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3274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7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