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变迁

发布时间:2021-07-11 22:26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是社会立体结构的转变,它包含着社会意识结构的转变,而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之为道德变迁。道德变迁是社会互动中道德类型的转变,是社会互动中新旧价值体系的整合,它具有价值导向和文化融汇的社会功能。面对“行为失范、评价失语、权威失效”的尴尬道德境遇,转型时期的道德变迁在价值取向、理想人格的塑造、道德选择的方式和选择的中心以及道德传播的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之以往不同的特征。从道德变迁的规律看,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交融是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变迁的主要动因。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特殊道德境遇已经指明了这一时期道德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引导和调控使道德向有计划、顺向的方向变迁。从道德的生成过程规律看,强化道德教育,更新价值观念,注重道德舆论,营造良好氛围,推进道德制度化,重塑道德权威是保证道德向有计划、顺向的方向变迁的有效手段。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
    1、社会转型的意蕴
    2、道德变迁的内涵
        (1)、社会互动中道德类型的转变
        (2)、社会互动中价值体系的整合
    3、道德变迁的分类
        (1)、顺向变迁与逆向变迁
        (2)、局部变迁与总体变迁
        (3)、有计划变迁与无计划变迁
    4、道德变迁的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
        (2)、文化融汇功能
二、转型时期道德变迁的境遇与特征
    1、转型期道德变迁的特殊境遇
        (1)、行为失范
        (2)、评价失语
        (3)、权威失效
    2、转型期道德变迁的基本特征
三、转型时期道德变迁的归因分析
    1、影响道德变迁的显性因素
        (1)、科技进步
        (2)、社会改革
    2、影响道德变迁的隐性因素
        (1)、传统文化的影响
        (2)、外来文化的冲击
四、转型期道德变迁的引导和调控
    1、强化道德教育,更新价值观念
        (1)、弘扬社会主旋律,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
        (2)、正视道德层次性,承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注重道德舆论,营造良好氛围
        (1)、评价指导道德选择
        (2)、揭露贬斥“缺德”现象
    3、推进道德制度化,重塑道德权威
        (1)、制度与制度化
        (2)、道德制度化的含义
        (3)、道德制度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德立法: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J]. 陈炳水.  江西社会科学. 2001(01)
[2]当今社会的道德嬗变与道德文化体系的重建[J]. 郝育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3)
[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问题探因及其对策[J]. 张彬.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3)
[4]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 高兆明.  道德与文明. 1999(06)
[5]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构想[J]. 吕瑞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6]略论当代伦理转型——当代伦理建设研究系列之一[J]. 陈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4)
[7]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道德构建探析[J]. 冯赤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8(03)
[8]转型期道德建设与法制[J]. 费聿慧,姚建涛.  临沂师专学报. 1998(01)
[9]社会转型期道德的滑坡思考及选择[J]. 杨秀珍.  北方论丛. 1998(01)
[10]社会转型: 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 刘祖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6)



本文编号:3278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78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