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成就美德 ——从德性伦理角度比较亚里士多德和孟子

发布时间:2021-07-13 00:25
  德性伦理学的复兴成为英美哲学界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它和以功利主义、义务论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的区别在于,前者“以行动者为中心”,主要关注“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后者“以行动为中心”,主要关注“我应该做什么”。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被视为西方德性伦理的典范,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道德学说同样具有鲜明的德性伦理特征。因此,本文选择从德性伦理的角度比较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以期从中发现德性伦理的一般结构,并且为当代德性伦理学的重建寻找多样化的智慧资源。围绕着“德性”这一核心概念,本文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德性的目的:幸福与道。亚里士多德和孟子的伦理学体系都带有明显的目的论特征,他们以善作为活动和欲求的目的,并且从各自悠久的历史传统中继承了最高目的之善的概念——“幸福”与“道”。为了实现幸福与道,两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arete”与“德”上面,由此形成了以德性为关注中心的伦理学。第二章:德性的基础:“灵魂论”与“四心说”。德性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将人性理解为灵魂特有的合乎逻各斯(理性)的活动,而孟子则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他以“四心”作为性善的...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德性的目的:“幸福”与“道”
    第一节 作为人类活动的最高目的之善:“幸福”与“道”
    第二节 arete与“德”
    第三节 伦理学的开端:孔子和苏格拉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德性的基础:“灵魂论”与“四心说”
    第一节 人的本性及其善恶
    第二节 灵魂论与四心说
    第三节 两种伦理学的挑战
    第四节 人性论的辩难与证明
    第五节 人性的发展:从天性到德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性的特征与条目
    第一节 何谓“中道”
    第二节 中道与具体德性
    第三节 公正德性和伦理困境
    第四节 明智与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德性的培养:教导与扩充
    第一节 德性的构成
    第二节 基于ethos与礼的德性培养
    第三节 孟子特有的德性修养方法
    第四节 德性的培养:自我与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德性的境界:沉思与诚
    第一节 幸福与快乐
    第二节 幸福:沉思与德性
    第三节 人神同一与天人合一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280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80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0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