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卓越工程师的伦理教育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09:13
事实上,某个领域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都是因为在这一领域出现了因为人为因素而获致的与人的关系的紧张以及因为人的过渡性开采或滥用而导致这一领域的实际问题和价值危机,当且仅当这一领域出现的矛盾、问题和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安全的时候,该领域与人类的关系才会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一领域本身存在的尊严和意义、与人类关系及价值的重要性才会进入人类关注的视野。工程伦理亦如是。工程伦理学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的,加强工程师职业责任为手段,来规范与约束工程师的行为,提高其道德敏感性,从而更清晰并更仔细地审视工程中的伦理问题,消除道德困境。因此,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涵涉三个部分。首先是工程师在工程团队内部的角色认知与共同体道德。工程师角色是复杂和多重的。工程伦理的教育、工程师职业化意识的培养、工程建设中的伦理跟进以及工程管理中的道德融入都不是单一的个体能够实现和完成的,它需要依赖与工程建设的利益攸关方共同结成的“工程团队”或“工程师共同体”。只有在这样的团队或共同体中,作为个体成员的工程师才会在共同体内部和外部的规章制度的规制下,更加道德地行事,而不会轻易地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工程师的行为不是孤立的,作为工...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思维理路和研究方法
1.3.1 思维理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程师的角色认知
2.1 概念界定
2.1.1 工程师
2.1.2 工程共同体
2.2 两者关系
2.2.1 工程师的角色认知
2.2.2 工程共同体道德
第三章 工程师的伦理道德
3.1 工程师的道德责任
3.1.1 工程师的权利责任
3.1.2 工程师的伦理困境
3.2 工程师的生态眷顾
3.2.1 工程师需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
3.2.2 共同体需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
3.2.3 投资者需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
3.2.4 其他成员需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
3.3 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3.3.1 个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
3.3.2 共同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
第四章 高校工程师的伦理教育策略
4.0 伦理抉择
4.0.1 哲学思考
4.0.2 伦理引入机制
4.1 工程伦理学的探究
4.1.1 概念界定
4.1.2 研究任务
4.1.3 方式方法
4.3 高校工程师的教育挑战
4.3.1 必要性
4.3.2 教育者
4.3.3 教学研究
4.3.4 教育方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 梁德全,陈钦勇. 教育与职业. 2011(08)
[2]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林健.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
[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 林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04)
[4]高校工程教育特色专业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J]. 吴文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从工程的自然属性谈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J]. 龙翔.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02)
[6]工程共同体研究和工程社会学的开拓——“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三[J]. 李伯聪.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8(01)
[7]论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J]. 陈万求.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05)
[8]关于工程师的几个问题——“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二[J]. 李伯聪.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02)
[9]论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 刘怀玉,赵志新. 高等建筑教育. 2003(03)
[10]论高校扩招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J]. 韩明. 现代教育论丛. 2002(03)
本文编号:3283850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思维理路和研究方法
1.3.1 思维理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程师的角色认知
2.1 概念界定
2.1.1 工程师
2.1.2 工程共同体
2.2 两者关系
2.2.1 工程师的角色认知
2.2.2 工程共同体道德
第三章 工程师的伦理道德
3.1 工程师的道德责任
3.1.1 工程师的权利责任
3.1.2 工程师的伦理困境
3.2 工程师的生态眷顾
3.2.1 工程师需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
3.2.2 共同体需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
3.2.3 投资者需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
3.2.4 其他成员需承担的环境伦理责任
3.3 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3.3.1 个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
3.3.2 共同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
第四章 高校工程师的伦理教育策略
4.0 伦理抉择
4.0.1 哲学思考
4.0.2 伦理引入机制
4.1 工程伦理学的探究
4.1.1 概念界定
4.1.2 研究任务
4.1.3 方式方法
4.3 高校工程师的教育挑战
4.3.1 必要性
4.3.2 教育者
4.3.3 教学研究
4.3.4 教育方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 梁德全,陈钦勇. 教育与职业. 2011(08)
[2]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林健.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
[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 林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04)
[4]高校工程教育特色专业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J]. 吴文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从工程的自然属性谈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J]. 龙翔.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02)
[6]工程共同体研究和工程社会学的开拓——“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三[J]. 李伯聪.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8(01)
[7]论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J]. 陈万求.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05)
[8]关于工程师的几个问题——“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二[J]. 李伯聪.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02)
[9]论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 刘怀玉,赵志新. 高等建筑教育. 2003(03)
[10]论高校扩招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J]. 韩明. 现代教育论丛. 2002(03)
本文编号:3283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8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