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彝伦攸叙”与儒家天人之极
发布时间:2021-08-04 17:53
《洪范》"彝伦"一涵,与历代儒者对天道与人道的理解具有密切的关系。汉唐儒者对"彝伦"一涵的诠释,与宋明儒者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汉唐儒者推崇天意与王权,而宋明儒者的诠释则体现了对王权的限制与对天意的削弱,彼此之间形成了由"君主—天意"到"圣人—天理"的转向。宋儒在诠释"彝伦"的过程中,提炼发明了贯穿于天道与人道的本体之理,并将"彝伦"置于人伦日用当中进行考察,使人道的地位得以突显。宋儒以此为回应佛老与重建儒学做出了努力。到晚明时期,思想家重新考量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在阐明天人相通的前提下,以五行生克解释彝伦次序,使天道人道更加融贯一体,由此建立天人中和之极。
【文章来源】:道德与文明.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彝伦”概念范畴及问题的提出
二、对王权的限制与天意的削弱
三、人道的突显与回应佛老
四、“彝伦攸叙”与立中和之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尚书·洪范》的政治哲学——以五行畴和皇极畴为中心[J]. 丁四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2]朱熹《论语集注》中的“道”论——兼论“道”与“理”的异同关系[J]. 乐爱国. 哲学动态. 2017(02)
本文编号:3322140
【文章来源】:道德与文明.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彝伦”概念范畴及问题的提出
二、对王权的限制与天意的削弱
三、人道的突显与回应佛老
四、“彝伦攸叙”与立中和之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尚书·洪范》的政治哲学——以五行畴和皇极畴为中心[J]. 丁四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2]朱熹《论语集注》中的“道”论——兼论“道”与“理”的异同关系[J]. 乐爱国. 哲学动态. 2017(02)
本文编号:3322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2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