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茨的环境正义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17:32
声势浩大的环境正义运动曾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从民权运动到环保运动再到后来的环境正义运动的正式提出,它的发展和实现无疑成为环境伦理学中一项新的理念问题。早期的美国环境正义运动就表明:当今环境问题不仅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越来越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这已成为环境问题加剧的重要原因。尽管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废弃物处理或少数民族的议题上,但是它已经能够体现出“环境正义”基本内涵:即在强调人们应该消除对环境造成破环行为的同时,肯定保障所有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及自决权也同样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基于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的不正义行为探讨了彼得·S.温茨的《环境正义论》,意在把生态论和正义论结合起来,对环境正义的产生、建构、思想基础、基本评价以及实践方式作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绪论部分对“环境正义”的研究依据、方法及现状作出简述。第一章明确环境正义的背景、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什么是正义,何为环境正义?第二部分对环境正义的逻辑起点作出介绍,由于环境资源的稀缺导致环境不公正和“公地悲剧”的发生,只有达成一定的协议才能解决不公正问题。第三部分是对环境利益分配正义论的探...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依据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比较分析法
0.3.3 个案研究法
0.4 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章 温茨与环境正义
1.1 温茨环境正义思想的背景
1.1.1 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
1.1.2 环境正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温茨环境正义论的提出
1.2.1 正义的由来
1.2.2 温茨环境正义的几种情况
第二章 温茨环境正义论的逻辑起点
2.1 环境资源的稀缺与正当
2.1.1 正义出现在稀缺之时
2.1.2 人类的获取往往是不公正的
2.2 “公地悲剧”的发生
2.2.1 资源稀缺导致争夺悲剧
2.2.2 “公地悲剧”的假设
2.2.3 “公地悲剧”的影响
2.3 环境正义协议的达成
2.3.1 环境正义问题的依赖条件
2.3.2 制度安排的必要
第三章 温茨的环境利益分配正义论
3.1 分配正义:环境正义的实质
3.2 罗尔斯分配正义对温茨的影响
3.2.1 “无知之幕”下的环境正义论
3.2.2 “最大值最小值”原则对环境正义的影响
3.2.3 温茨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
3.3 利害分担的正义
3.3.1 德性理论:穷人与富人的分配正义
3.3.2 代际正义: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分配正义
3.3.3 功利主义: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配正义
第四章 温茨同心圆理论:环境正义的实践途径
4.1 同心圆理论的来源
4.1.1 人类中心主义
4.1.2 动物解放/动物权利主义、生物中心主义
4.1.3 生态中心整体论与大地伦理的渊源
4.1.4 温茨的肯定回答
4.2 同心圆理论
4.2.1 同心圆理论的定义
4.2.2 同心圆理论的主要观点
4.3 同心圆理论的应用
4.3.1 第三世界的平等权利
4.3.2 消极人权和动物权利
4.3.3 环境种族主义问题
第五章 温茨环境正义思想的基本评价
5.1 对温茨分配正义的质疑
5.2 温茨环境正义理论的困境
5.2.1 预知合作原理尚未被普遍接受
5.2.2 无法消除个体责任的极端化
5.2.3 并未做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5.3 温茨环境正义论向新事实挑战
5.3.1 建立绿色环保组织
5.3.2 走出传统伦理学的困境
第六章 温茨环境正义论对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的启示
6.1 当代中国的理念:环境教育
6.1.1 对“环境教育”的认识
6.1.2 环境正义的主体之责
6.2 环境利害的分配正义:环境安全
6.2.1 对“环境安全”的认识
6.2.2 代际正义中的环境不安全行为及对策
6.3 社会秩序中的正义:环境制度
6.3.1 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
6.3.2 遵循经济规律与环境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温茨的环境正义理论解析[J]. 王智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凸显与调控[J]. 朱力,龙永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3]环境正义的“正解”:一个形而下的探究途径[J]. 黄之栋,黄瑞祺. 鄱阳湖学刊. 2012(01)
[4]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困境[J]. 王正,董信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04)
[5]环境正义视域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评哥本哈根峰会中的博弈[J]. 程平. 理论与改革. 2010(04)
[6]环境正义德性论[J]. 张斌. 伦理学研究. 2010(02)
[7]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J]. 梁剑琴,田春蕾.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01)
[8]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观刍议[J]. 王桂艳. 思想战线. 2008(03)
[9]《京都议定书》与国际环境正义[J]. 晋海. 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8(02)
[10]国家生态安全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 高中华. 江苏社会科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斌.湖南师范大学 2009
[2]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研究[D]. 龙娟.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D]. 王小文.南京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环境正义在有差异主体间实现的困境与路径[D]. 王莹.湘潭大学 2011
[2]马克思主义环境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岑淳.安徽大学 2011
[3]罗尔斯顿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 刘维秀.长安大学 2009
[4]环境正义问题理论研究[D]. 张卓超.吉林大学 2009
[5]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仲辉.东北林业大学 2009
[6]环境正义的伦理思考[D]. 王艳.首都师范大学 2008
[7]比例平等的环境正义[D]. 郑元叶.福州大学 2006
[8]环境正义的三重平等关怀[D]. 袁学涌.江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24171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依据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比较分析法
0.3.3 个案研究法
0.4 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章 温茨与环境正义
1.1 温茨环境正义思想的背景
1.1.1 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
1.1.2 环境正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温茨环境正义论的提出
1.2.1 正义的由来
1.2.2 温茨环境正义的几种情况
第二章 温茨环境正义论的逻辑起点
2.1 环境资源的稀缺与正当
2.1.1 正义出现在稀缺之时
2.1.2 人类的获取往往是不公正的
2.2 “公地悲剧”的发生
2.2.1 资源稀缺导致争夺悲剧
2.2.2 “公地悲剧”的假设
2.2.3 “公地悲剧”的影响
2.3 环境正义协议的达成
2.3.1 环境正义问题的依赖条件
2.3.2 制度安排的必要
第三章 温茨的环境利益分配正义论
3.1 分配正义:环境正义的实质
3.2 罗尔斯分配正义对温茨的影响
3.2.1 “无知之幕”下的环境正义论
3.2.2 “最大值最小值”原则对环境正义的影响
3.2.3 温茨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
3.3 利害分担的正义
3.3.1 德性理论:穷人与富人的分配正义
3.3.2 代际正义: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分配正义
3.3.3 功利主义: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配正义
第四章 温茨同心圆理论:环境正义的实践途径
4.1 同心圆理论的来源
4.1.1 人类中心主义
4.1.2 动物解放/动物权利主义、生物中心主义
4.1.3 生态中心整体论与大地伦理的渊源
4.1.4 温茨的肯定回答
4.2 同心圆理论
4.2.1 同心圆理论的定义
4.2.2 同心圆理论的主要观点
4.3 同心圆理论的应用
4.3.1 第三世界的平等权利
4.3.2 消极人权和动物权利
4.3.3 环境种族主义问题
第五章 温茨环境正义思想的基本评价
5.1 对温茨分配正义的质疑
5.2 温茨环境正义理论的困境
5.2.1 预知合作原理尚未被普遍接受
5.2.2 无法消除个体责任的极端化
5.2.3 并未做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5.3 温茨环境正义论向新事实挑战
5.3.1 建立绿色环保组织
5.3.2 走出传统伦理学的困境
第六章 温茨环境正义论对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的启示
6.1 当代中国的理念:环境教育
6.1.1 对“环境教育”的认识
6.1.2 环境正义的主体之责
6.2 环境利害的分配正义:环境安全
6.2.1 对“环境安全”的认识
6.2.2 代际正义中的环境不安全行为及对策
6.3 社会秩序中的正义:环境制度
6.3.1 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
6.3.2 遵循经济规律与环境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温茨的环境正义理论解析[J]. 王智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凸显与调控[J]. 朱力,龙永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3]环境正义的“正解”:一个形而下的探究途径[J]. 黄之栋,黄瑞祺. 鄱阳湖学刊. 2012(01)
[4]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困境[J]. 王正,董信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04)
[5]环境正义视域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评哥本哈根峰会中的博弈[J]. 程平. 理论与改革. 2010(04)
[6]环境正义德性论[J]. 张斌. 伦理学研究. 2010(02)
[7]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J]. 梁剑琴,田春蕾.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01)
[8]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观刍议[J]. 王桂艳. 思想战线. 2008(03)
[9]《京都议定书》与国际环境正义[J]. 晋海. 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8(02)
[10]国家生态安全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 高中华. 江苏社会科学. 2007(04)
博士论文
[1]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斌.湖南师范大学 2009
[2]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研究[D]. 龙娟.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D]. 王小文.南京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环境正义在有差异主体间实现的困境与路径[D]. 王莹.湘潭大学 2011
[2]马克思主义环境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岑淳.安徽大学 2011
[3]罗尔斯顿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 刘维秀.长安大学 2009
[4]环境正义问题理论研究[D]. 张卓超.吉林大学 2009
[5]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仲辉.东北林业大学 2009
[6]环境正义的伦理思考[D]. 王艳.首都师范大学 2008
[7]比例平等的环境正义[D]. 郑元叶.福州大学 2006
[8]环境正义的三重平等关怀[D]. 袁学涌.江西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24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2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