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 ——梁漱溟社会结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12:35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了摆脱和抗击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时的被动挨打局面,进行了一次次民族自救运动,意在使国家强大,“跻身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然而,每一次运动充满了艰难曲折与反复,外部挤压与内部混乱并起。梁漱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的研究,是从文化的本体意义和文化的历史显现两个层面进行的。既从文化原发性角度阐述了显现于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中国文化之种种不足及其根源,同时基于民族文化之本体是不可抛弃的立场,努力挖掘内蕴于中国社会组织构造包括社会关系与制度系统中的中国文化内核和精神意蕴,说明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的独特性,以及它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将它提升到人类文化之未来方向的高度。梁漱溟在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使他的见解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于当时各派的观点。他的这种立意、方法,以及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无论得与失,都为我们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分析当代中国种种复杂现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观察视角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结合梁漱溟的社会结构理论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得出了与梁漱溟的社会结构理论不同的结论。 1.中国...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综论: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东西文化及中国社会
一、 梁漱溟早年经历及思想形成
二、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三、 中国文化与中国问题
四、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
第二节 综论: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社会结构
一、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二、 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伦理特质
第一节 中西社会构造差异之由来
一、 西方社会集团生活的传统
二、 家庭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结构:如何以家庭关系构造社会关系
一、 中国社会关系的伦理特质
二、 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的表现
三、 传统社会的职业划分
第三节 伦理社会与理性社会关系特性之比较
一、 西方社会的关系特性
二、 中国社会的关系特性
第四节 中国社会关系的二重结构
一、 社会政治层面的“显结构”和“潜结构”
二、 社会“日常生活领域”的“显结构”和“潜结构”
第三章 伦理化的制度构造
第一节 以伦理组织社会
一、 “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
二、 “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
三、 “中国人的理性精神”
第二节 宗教与法律的缺失
一、 “以道德代宗教”
二、 “以礼俗代法律”
三、 梁漱溟宗教法律思想之分析
第三节 人人向里用力之人生
一、 中国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的因素
二、 人人向里用力之人生
三、 梁漱溟上述思想之我见
第四节 中国社会制度的单一性
第四章 伦理化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社会与国家
第一节 伦理社会中的个人与社会
一、 伦理化社会关系链条中的个人
二、 伦理化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 社会关系伦理化与中国国家的二重性
一、 中国不属于一般国家类型
二、 “中国政治之特殊性”:政治、政党与阶级问题
三、 梁漱溟在国家问题上的思想误区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自由、民主与平等问题
一、 梁漱溟关于自由、民主和权利之思想
二、 梁漱溟思想之我见
第五章 乡村建设理论之评析
第一节 中国社会改造之路
一、 政治改良或政治革命之路
二、 如何面对西方
三、 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构想
一、 乡村建设运动的组织原则
二、 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
三、 中国社会的经济建设路向
第三节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之我见
结束语:现代与传统的双向解读
参 考 文 献
后 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历史视野中的西方人权[J]. 陈林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2]早期希腊的辩证法和公共空间[J]. 章雪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3]论梁漱溟的人哲学[J]. 柴文华. 哲学研究. 2001(10)
[4]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J]. 黄洋. 历史研究. 2001(05)
[5]梁漱溟“人生伦理”之理性追求的偏执[J]. 李毅. 道德与文明. 2001(03)
[6]论梁漱溟释孔阐儒的内容及方法[J]. 陆信礼,周德丰. 南开学报. 2001(03)
[7]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为中心[J]. 欧阳哲生. 中国文化研究. 2001(02)
[8]近代心学复兴的几种形式——以维新前后的康有为、梁启超为例[J]. 陈雅琴.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1(01)
[9]西学传入与“五四”前后中西文化和哲学的碰撞——西方哲学研究百年反思之一[J]. 刘放桐. 东南学术. 2001(02)
[10]心理学的哲学之光——梁漱溟哲学心理思想探评[J]. 张秀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1(02)
本文编号:3353507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综论: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东西文化及中国社会
一、 梁漱溟早年经历及思想形成
二、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三、 中国文化与中国问题
四、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
第二节 综论: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社会结构
一、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二、 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伦理特质
第一节 中西社会构造差异之由来
一、 西方社会集团生活的传统
二、 家庭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结构:如何以家庭关系构造社会关系
一、 中国社会关系的伦理特质
二、 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的表现
三、 传统社会的职业划分
第三节 伦理社会与理性社会关系特性之比较
一、 西方社会的关系特性
二、 中国社会的关系特性
第四节 中国社会关系的二重结构
一、 社会政治层面的“显结构”和“潜结构”
二、 社会“日常生活领域”的“显结构”和“潜结构”
第三章 伦理化的制度构造
第一节 以伦理组织社会
一、 “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
二、 “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
三、 “中国人的理性精神”
第二节 宗教与法律的缺失
一、 “以道德代宗教”
二、 “以礼俗代法律”
三、 梁漱溟宗教法律思想之分析
第三节 人人向里用力之人生
一、 中国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的因素
二、 人人向里用力之人生
三、 梁漱溟上述思想之我见
第四节 中国社会制度的单一性
第四章 伦理化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社会与国家
第一节 伦理社会中的个人与社会
一、 伦理化社会关系链条中的个人
二、 伦理化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 社会关系伦理化与中国国家的二重性
一、 中国不属于一般国家类型
二、 “中国政治之特殊性”:政治、政党与阶级问题
三、 梁漱溟在国家问题上的思想误区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自由、民主与平等问题
一、 梁漱溟关于自由、民主和权利之思想
二、 梁漱溟思想之我见
第五章 乡村建设理论之评析
第一节 中国社会改造之路
一、 政治改良或政治革命之路
二、 如何面对西方
三、 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构想
一、 乡村建设运动的组织原则
二、 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
三、 中国社会的经济建设路向
第三节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之我见
结束语:现代与传统的双向解读
参 考 文 献
后 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历史视野中的西方人权[J]. 陈林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2]早期希腊的辩证法和公共空间[J]. 章雪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3]论梁漱溟的人哲学[J]. 柴文华. 哲学研究. 2001(10)
[4]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J]. 黄洋. 历史研究. 2001(05)
[5]梁漱溟“人生伦理”之理性追求的偏执[J]. 李毅. 道德与文明. 2001(03)
[6]论梁漱溟释孔阐儒的内容及方法[J]. 陆信礼,周德丰. 南开学报. 2001(03)
[7]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为中心[J]. 欧阳哲生. 中国文化研究. 2001(02)
[8]近代心学复兴的几种形式——以维新前后的康有为、梁启超为例[J]. 陈雅琴.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1(01)
[9]西学传入与“五四”前后中西文化和哲学的碰撞——西方哲学研究百年反思之一[J]. 刘放桐. 东南学术. 2001(02)
[10]心理学的哲学之光——梁漱溟哲学心理思想探评[J]. 张秀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1(02)
本文编号:3353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5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