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心本体”道德教育哲学探微
发布时间:2021-08-21 08:44
肇始于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代的现代性理念,促使人类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但迷信于科技理性的无所不能的人类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机。对于不可避免卷入现代性浪潮的近现代中国来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道德领域呈现为传统伦理道德资源的断裂,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当下。面对现代性的道德危机与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缺失的双重压力,道德教育承担着涵化道德心性、传播道德文化的重任,但当下我国的道德教育自身却也问题重重。外在的道德说教与道德知识的灌输,都未能触及人的道德心灵。他律的道德约束不能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道德教育也就异化为对规则的识记与被动遵守。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鸡肋地位是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心本体”道德哲学是对儒家传统道德资源的创造性阐释与重构,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关注人的道德心性,挺立道德自我,对于知识化与外在化的当下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构由七部分组成。导言部分陈述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综述国内外关于唐君毅思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阐明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唐君毅的道德“本体论”思想。论述以他对生命活动的深层道德价值的挖掘为切入点...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 国内外研究评论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道德本体论
一、 生命活动的道德属性
(一) 生命活动的特征
(二) 生命活动的道德价值
二、 现实自我与道德自我之划分
三、 “道德自我”的形上根据:心本体
(一) 心本体的体悟
(二) 心本体的特征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基础
一、 性善观及其论证
二 “恶”的来源:一念陷溺
第三章 道德教育本质论
一、 道德教育的基础:主体的自律和自由
二、 道德心理和行为的本质:超越主体自身的限制
三、 道德教育的目的:主体自定自主的道德判断
第四章 道德修养论
一、 立志之道
二、 超拔毁誉和建立自信
三、 “当下一念之自反自觉
第五章 唐君毅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 以“主体”为本,开启道德心灵
(一) 关注主体生命
(二) 挺立道德自我
(三) 启发良善心性
二、 慎守道德自律,纯化道德生活
(一) 由他律到自律
(二) 超越自身限制
(三) 自定自主的道德判断
三、 实践道德工夫,提升道德境界
(一) 发心立志
(二) 正视“毁誉
(三) 道德自省
第六章 唐君毅“心本体”道德教育哲学的局限性
一、 唯心主义倾向
二、 缺乏对人的深刻认识和对实践的思考
三、 极端的超越化倾向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君毅哲学中的“道德自我”概念[J]. 金小方. 孔子研究. 2009(05)
[2]论唐君毅的道德观[J]. 熊吕茂.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唐君毅“心本体”分析[J]. 赵磊,白墨.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4]中西人文精神的会通及中国文化精神的重建——唐君毅论中国人文精神(下)[J]. 何仁富.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01)
[5]中国文化精神的客观价值及其缺失——唐君毅论中国人文精神(中)[J]. 何仁富.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6]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杜学元,张忻.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1)
[7]儒家与中国“人文中心”的文化精神——唐君毅论中国人文精神(上)[J]. 何仁富.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3)
[8]唐君毅哲学观探析[J]. 成守勇.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7)
[9]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 鲁洁. 教育研究. 2005(12)
[10]浅论唐君毅人文主义教育思想[J]. 杨永明. 宜宾学院学报. 2005(09)
博士论文
[1]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D]. 戴岳.西南大学 2009
[2]从道德自我到心灵境界——唐君毅形上学研究[D]. 王怡心.北京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 索军明.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中国古代立志思想考察及教育启示[D]. 陈仁荣.曲阜师范大学 2010
[3]唐君毅人文精神重建思想研究[D]. 邓爽.西南大学 2009
[4]唐君毅人生哲学研究[D]. 刘基源.南昌大学 2007
[5]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D]. 徐玉娟.首都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355279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 国内外研究评论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道德本体论
一、 生命活动的道德属性
(一) 生命活动的特征
(二) 生命活动的道德价值
二、 现实自我与道德自我之划分
三、 “道德自我”的形上根据:心本体
(一) 心本体的体悟
(二) 心本体的特征
第二章 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基础
一、 性善观及其论证
二 “恶”的来源:一念陷溺
第三章 道德教育本质论
一、 道德教育的基础:主体的自律和自由
二、 道德心理和行为的本质:超越主体自身的限制
三、 道德教育的目的:主体自定自主的道德判断
第四章 道德修养论
一、 立志之道
二、 超拔毁誉和建立自信
三、 “当下一念之自反自觉
第五章 唐君毅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 以“主体”为本,开启道德心灵
(一) 关注主体生命
(二) 挺立道德自我
(三) 启发良善心性
二、 慎守道德自律,纯化道德生活
(一) 由他律到自律
(二) 超越自身限制
(三) 自定自主的道德判断
三、 实践道德工夫,提升道德境界
(一) 发心立志
(二) 正视“毁誉
(三) 道德自省
第六章 唐君毅“心本体”道德教育哲学的局限性
一、 唯心主义倾向
二、 缺乏对人的深刻认识和对实践的思考
三、 极端的超越化倾向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君毅哲学中的“道德自我”概念[J]. 金小方. 孔子研究. 2009(05)
[2]论唐君毅的道德观[J]. 熊吕茂.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唐君毅“心本体”分析[J]. 赵磊,白墨.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4]中西人文精神的会通及中国文化精神的重建——唐君毅论中国人文精神(下)[J]. 何仁富.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01)
[5]中国文化精神的客观价值及其缺失——唐君毅论中国人文精神(中)[J]. 何仁富.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6]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杜学元,张忻.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1)
[7]儒家与中国“人文中心”的文化精神——唐君毅论中国人文精神(上)[J]. 何仁富.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3)
[8]唐君毅哲学观探析[J]. 成守勇.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7)
[9]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 鲁洁. 教育研究. 2005(12)
[10]浅论唐君毅人文主义教育思想[J]. 杨永明. 宜宾学院学报. 2005(09)
博士论文
[1]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D]. 戴岳.西南大学 2009
[2]从道德自我到心灵境界——唐君毅形上学研究[D]. 王怡心.北京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 索军明.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中国古代立志思想考察及教育启示[D]. 陈仁荣.曲阜师范大学 2010
[3]唐君毅人文精神重建思想研究[D]. 邓爽.西南大学 2009
[4]唐君毅人生哲学研究[D]. 刘基源.南昌大学 2007
[5]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D]. 徐玉娟.首都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355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55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