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革命·重建 ——梁启超论“过渡时代”的中国道德
发布时间:2021-08-22 03:45
在近代中国道德变革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关键思想环节。作为处于“过渡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道德思想表现出强烈的“过渡”色彩,新旧杂糅、反复多变是其思想性格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个体的梁启超,其道德思想演变的轨迹以及思想特征是近代中国道德变革史的浓缩。本论文以四个关键词,即“过渡时代”、“危机”、“革命”、“重建”来勾勒梁启超道德思想的演变,“过渡时代之中国”在本质层面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与转化,在现象层面却是国族存亡与中西文明之间的冲突、融合之际,在思想层面则体现为“救亡”与“启蒙”的“重叠共识”。这一时代特点使得近代中国出现三重变调的“道德危机”,一是传统道德在西方现代道德冲击下陷入危机;二是因“过渡时代”青黄不接而导致道德虚无主义出现;三是因“道德救国论”与“国家目的论”的影响下导致道德的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危机转化即是变革,梁启超倡导“道德革命”本意是为了消除道德危机。但是,道德革命仍然受制于时代特征,这样使得道德革命事实上承担了为中国现代化释放动力的功能,因此,无论是以“采补所本无”的批判性引进西方现代道德,建立公德价值谱系的尝试,还是“淬厉所固有”以拓展道德资源,发...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思考道德问题的时代视域
一、“过渡时代”:进化中的社会转型
二、“过渡时代”中国的历史困境
第二章 “二相重叠”的道德危机
一、作为“理想类型”的中国传统道德
二、道德危机在“过渡时代”的演变
三、“过渡时代”主题与道德价值嬗变
第三章 趋于现代性的道德革命
一、“道德革命”: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精神动力
二、“采补所本无”:西方现代道德的批评性引进
三、“淬厉其固有”: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四、道德革命的实质:趋于现代性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互补的道德重建
一、梁启超道德重建思想的演进
二、“国家主义”视野下的道德重建
三、“世界主义”视野下的道德重建
四、道德重建的方向: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互补
余论:现代中国的道德困境及其出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传统与现代的互补[J]. 陈卫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2]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兼论“思想现代性”与现代性“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J]. 黄兴涛.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4)
[3]启蒙现代性[J]. 汪民安. 外国文学. 2005(03)
[4]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J]. 郑师渠. 近代史研究. 2005(02)
[5]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J]. 许纪霖. 社会科学. 2005(01)
[6]论梁启超国家主义观点及其转变过程[J]. 李春馥. 清史研究. 2004(02)
[7]梁启超论新民德与国民生计[J]. 李长莉. 近代史研究. 2004(03)
[8]现代化视野下的梁启超研究[J]. 李喜所. 文史哲. 2004(03)
[9]未完成的中国现代伦理学[J]. 崔宜明. 江苏社会科学. 2004(03)
[10]王学与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演变[J].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本文编号:3356932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思考道德问题的时代视域
一、“过渡时代”:进化中的社会转型
二、“过渡时代”中国的历史困境
第二章 “二相重叠”的道德危机
一、作为“理想类型”的中国传统道德
二、道德危机在“过渡时代”的演变
三、“过渡时代”主题与道德价值嬗变
第三章 趋于现代性的道德革命
一、“道德革命”: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精神动力
二、“采补所本无”:西方现代道德的批评性引进
三、“淬厉其固有”: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四、道德革命的实质:趋于现代性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互补的道德重建
一、梁启超道德重建思想的演进
二、“国家主义”视野下的道德重建
三、“世界主义”视野下的道德重建
四、道德重建的方向: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互补
余论:现代中国的道德困境及其出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传统与现代的互补[J]. 陈卫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2]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兼论“思想现代性”与现代性“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J]. 黄兴涛.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4)
[3]启蒙现代性[J]. 汪民安. 外国文学. 2005(03)
[4]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J]. 郑师渠. 近代史研究. 2005(02)
[5]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J]. 许纪霖. 社会科学. 2005(01)
[6]论梁启超国家主义观点及其转变过程[J]. 李春馥. 清史研究. 2004(02)
[7]梁启超论新民德与国民生计[J]. 李长莉. 近代史研究. 2004(03)
[8]现代化视野下的梁启超研究[J]. 李喜所. 文史哲. 2004(03)
[9]未完成的中国现代伦理学[J]. 崔宜明. 江苏社会科学. 2004(03)
[10]王学与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演变[J].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本文编号:3356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5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