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21:06
本文关键词: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人们无法通过感觉器官对道德进行直接的感知和理解,常常需要借助于隐喻。隐喻的本质在于人们利用熟悉、具体的经验去构造陌生、抽象的概念。道德概念经常通过垂直、明度、洁净、香臭等物理意象图式来表征。在心理学实证研究中,人们发现了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等源域维度存在内隐联接,但是在每个源域维度上是否均存在道德的隐喻表征,学者们的研究还存在争议。道德概念是否和各源域维度均存在内隐联接?几个源域维度和道德概念联接强度是否存在差异?从儿童到成人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发展趋势又如何?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1通过IAT范式来检验和探究人们是否利用上下、明暗、净脏、香臭具体概念(源域)来表征道德概念(目标域),不同源域维度和道德的内隐联接强度是否存在差异。实验2以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IAT范式来探讨道德概念与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维度的内隐联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 (1)对于成人被试来说,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维度均存在内隐联接,并且联接强度有差异。道德概念和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维度之间的联接强度显著高于和上下源域维度的联接强度。 (2)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维度的内隐联接强度呈现由弱到强的增长趋势。其中,对于每个年龄段来说,净脏源域维度和道德概念的内隐联接强度最强,明暗、香臭源域维度次之,上下源域维度和道德概念的内隐联接强度最弱。 (3)每一源域维度和道德概念的内隐联接强度的年龄差异也很显著。具体来说,在上下源域维度上,成人被试的内隐联接强度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内隐联接强度,初三年级学生的内隐联接强度要显著高于初一、小学五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内隐联接强度;初一、小学五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内隐联接强度无差异。在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维度上,成人被试、初三学生的内隐联接强度显著高于初一、小学五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内隐联接强度,初一学生的内隐联接强度显著高于小学五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内隐联接强度,’成人和初三学生、小学五年级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内隐联接强度无差异。
【关键词】:道德隐喻 具身认知 源域 隐喻表征 发展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1 文献综述12-31
- 1.1 基本概念12-15
- 1.1.1 隐喻12
- 1.1.2 概念隐喻12-13
- 1.1.3 具身认知13-14
- 1.1.4 道德隐喻14-15
- 1.2 道德隐喻研究15-24
- 1.2.1 道德隐喻语言层面的研究证据15-18
- 1.2.2 道德隐喻的心理学实证研究18-24
- 1.3 道德隐喻的理论解释24-26
- 1.3.1 概念隐喻观24-25
- 1.3.2 具身认知观25-26
- 1.4 道德隐喻的研究范式26-31
- 1.4.1 语料分析范式26
- 1.4.2 stroop范式26-27
- 1.4.3 IAT范式27-28
- 1.4.4 语义启动范式28-29
- 1.4.5 物理环境启动范式29-30
- 1.4.6 身体操作范式30-31
- 2 问题提出31-35
- 2.1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31-32
- 2.2 研究思路32-33
- 2.3 研究意义33-35
- 3 实验选词35-37
- 3.1 收集词语35
- 3.2 筛选词语35-36
- 3.3 对词语评分36-37
- 4 实验1 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37-46
- 4.1 实验目的和假设37
- 4.2 被试37
- 4.3 实验材料37
- 4.4 实验设计37
- 4.5 实验程序37-39
- 4.6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39
- 4.7 结果与分析39-44
- 4.7.1 道德概念和上下源域的内隐联接结果39-41
- 4.7.2 道德概念和明暗源域的内隐联接结果41-42
- 4.7.3 道德概念和净脏源域的内隐联接结果42-43
- 4.7.4 道德概念和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结果43-44
- 4.7.5 道德概念与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IAT效应强弱比较44
- 4.8 讨论44-46
- 5 实验2 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趋势研究46-58
- 5.1 实验2a 初三学生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46-49
- 5.1.1 被试46
- 5.1.2 实验材料46
- 5.1.3 实验设计46
- 5.1.4 实验程序46
- 5.1.5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46-47
- 5.1.6 结果与分析47-49
- 5.2 实验2b 初一学生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49-51
- 5.2.1 被试49
- 5.2.2 实验材料49
- 5.2.3 实验设计49
- 5.2.4 实验程序49
- 5.2.5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49
- 5.2.6 结果与分析49-51
- 5.3 实验2c 小学五年级学生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51-53
- 5.3.1 被试51
- 5.3.2 实验材料51
- 5.3.3 实验设计51
- 5.3.4 实验程序51
- 5.3.5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51
- 5.3.6 结果与分析51-53
- 5.4 实验2d 小学三年级学生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53-55
- 5.4.1 被试53
- 5.4.2 实验材料53
- 5.4.3 实验设计53
- 5.4.4 实验程序53
- 5.4.5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53
- 5.4.6 结果与分析53-55
- 5.5 两实验结果综合分析55-56
- 5.5.1 每一源域和道德概念的内隐联接强度的年龄差异比较55
- 5.5.2 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趋势55-56
- 5.6 讨论56-58
- 6 总讨论58-63
- 6.1 道德概念和各源域存在内隐联接58-60
- 6.1.1 道德概念和上下源域存在内隐联接58
- 6.1.2 道德概念和明暗源域存在内隐联接58-59
- 6.1.3 道德概念和净脏源域存在内隐联接59
- 6.1.4 道德概念和香臭源域存在内隐联接59-60
- 6.2 道德概念和不同源域内隐联接强度的差异60-61
- 6.3 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发展趋势61-62
- 6.4 概念隐喻观和具身认知观的整合62-63
- 7 结论与展望63-65
- 7.1 总结论63
- 7.2 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69-7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7-78
- 致谢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念阳;郝静;;以道德为本体的概念隐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03期
2 吴念阳;李艳;徐凝婷;;上下意象图式向抽象概念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3期
3 彭凯平;喻丰;;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本文关键词: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