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现代“道德自我”的伦理反思

发布时间:2021-11-07 03:46
  现代性高举着“自由”、“理性”、“科学”的大旗一路高歌猛进,给世界带来了进步和文明。现代性文化试图以理性创造以达到主体性的解放,个人被构想为能动自律的理性主体,而整个人类社会被构想为在“科学、自由、理性”的进步理念规导下不断进步的人类历史。但随着历史的进程,不论是现代化已久的西方国家,还是刚迈入近代化转型的中国,都呈现出不同程度混乱的局面。快速变革的现代性社会呈现出多元但无序的状况,一切都失去了客观的统一标准。同样的,道德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现代人的身份职业角色化,他们在变化无常的众多价值标准选择和体验中,不知何去何从。人们想象着自己有一个无限、自由、开放的空间,再也看不到已有的道德壁垒,感受不到道德力的限制和约束。由体制和制度提供准则和规范,人们不再反思“我将如何生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代人的“道德自我”和社会规定出现了断裂,道德人格同一性丧失、自我出现认同焦虑,信任危机出现。个体普遍出现生存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个人普遍与实践一种圆满惬意的存在经验所必须的道德源泉相分离。”所以,对于现代性文化下真实的道德自我进行反思以建立起“对社会伦理具有合理辩识能力和落实能力的道德自我”...

【文章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道德自我”的理论梳理
    1.1 “道德自我”的内涵
        1.1.1 “自我”的内涵
        1.1.2 “道德自我”的内涵
    1.2 “道德自我”的生成与确立
        1.2.1 感性自我的呈现
        1.2.2 客体的道德自我
        1.2.3 主体的道德自我
        1.2.4 道德自由
    1.3 “道德自我”的主体性特性
        1.3.1 目的追求
        1.3.2 自觉反省
        1.3.3 道德自律
    1.4 “道德自我”的内在精神结构
第2章 现代性文化下道德自我状况分析
    2.1 前现代社会用“道德自我”确立人的存在
        2.1.1 稳定的整体性生活下,个体自我体验完整、连续
        2.1.2 成就“道德自我”是个体的追求和社会的价值导向
    2.2 现代性用“理性”、“权利”、“制度”确立人的存在,“道德自我”缺失
        2.2.1 价值标准多元化下,个体自我体验主观、混乱
        2.2.2 规范化的制度压力下,道德规范转化不成责任感
        2.2.3 世俗化的社会生活方式下,“道德自我”边缘化
第3章 “道德自我”缺失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
    3.1 道德人格同一性缺失
        3.1.1 同一性是道德人格的重要特性
        3.1.2 “道德自我”在整合道德人格中的重要作用
        3.1.3 “道德自我”整体性的缺失导致道德人格同一性丧失
    3.2 自我认同焦虑
        3.2.1 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3.2.2 “道德自我”稳定性的缺失造成自我认同焦虑
    3.3 信任危机
        3.3.1 信任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3.3.2 “道德自我”自律性的缺失造成信任危机
第4章 真实的、合宜的现代“道德自我”如何确立
    4.1 现代“道德自我”的确立是否可能?
    4.2 真实的、合宜的现代“道德自我”何以可能?
        4.2.1 立足德性道德自我,塑造完整性道德人格
        4.2.2 以个体道德体验为原则,建立积极的现代自我认同
        4.2.3 以良好的道德环境建设为保障,应对信任危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建构与道德自我 [J]. 万增奎.  江西教育科研. 2007(03)
[2]人与自我身心之际:道德调节的新向度 [J]. 陈延斌,王体.  哲学研究. 2006(08)
[3]“伦理的终结”与“道德的解放”——后现代伦理的宗旨 [J]. 寇东亮.  探索. 2006(04)
[4]“自我”困境与当代道德危机 [J]. 蒋苏婕.  求实. 2006(02)
[5]道德人格与自我同一性 [J]. 马向真.  学术论坛. 2004(06)
[6]“自我”的解悟与道德主体的挺立 [J]. 翟广顺.  当代教育科学. 2004(21)
[7]共识与认同:在人学的视野内 [J]. 晏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J]. 任建东.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9]道德体验引论 [J]. 刘惊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 [J]. 叶浩生.  心理学探新. 2002(03)

博士论文
[1]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D]. 吴玉军.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81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81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0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