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道德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道德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大量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受到了极大挑战,维系传统的婚姻家庭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迅速上升,导致单亲家庭子女群日益扩大。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问题和道德教育与正常家庭子女比起来有着明显的差距,其状况令人堪忧。单亲家庭子女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伦理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是社会伦理建设的弱点,现代单亲家庭子女道德观和人格问题为什么和传统伦理道德形成这么大的反差呢?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的伦理道德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伦理道德的社会氛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伦理道德对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现实价值,加强社会的伦理道德环境建设,需要社会各界重点予以关注。本文通过五个部分来研究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道德问题,通过对单亲家庭子女道德人格培养现状的深度思考,深入剖析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人格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和相关政策,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建立,发挥传统伦理道德对现代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提高单亲家庭子女的自我道德修养水平,优化社会环境,提出关于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 人格培养 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绪论8-12
- 一、研究背景8-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一) 国内外对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9-10
- (二) 国内外对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的研究状况10-11
- 三、创新点11-12
- 第一章 单亲家庭及人格的相关理论12-16
-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及存在形式12-13
- (一) 单亲家庭的概念12
- (二) 单亲家庭的存在形式12-13
- 二、人格的内涵及人格的形成与特点13-16
- (一) 人格的内涵13-14
- (二) 人格的形成与特点14
- (三) 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伦理审视14-16
- 第二章 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6-20
- 一、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现状16
- 二、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存在的主要问题16-20
- (一) 人际交往面临更多的困难16-17
- (二) 道德实践和道德认识部分脱节17
- (三)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易发生偏差17-18
- (四) 个体的社会化发展需求遭遇更多挫败感的不利成长环境18-20
- 第三章 健全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重要意义20-23
- 一、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特殊重要性20-21
- (一) 家庭特殊的内部结构20
- (二) 家庭特殊的教育20-21
- (三) 家庭特殊的经济状况21
- 二、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必要性21-23
- (一) 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是整体青少年成长发展不可忽视的部分21-22
- (二) 和谐幸福的家庭需要其子女完善的道德人格22
- (三) 单亲家庭青少年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家庭美德建设的一部分22-23
- 第四章 单亲家庭子女出现人格问题的原因23-29
- 一、社会方面原因23-24
- (一) 社会转型造成的负面效应(道德价值向功利价值转变)23
- (二) 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23-24
- (三) 网络不良影响及“三俗”文艺的侵蚀24
- (四) 社会关爱不足24
- 二、家庭方面原因24-27
- (一) 家庭结构关系失调24-25
- (二) 家庭教育职能弱化25-27
- 三、教育方面原因27-29
- (一) 教育体制不完善27
- (二) 学校对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忽视27-28
- (三) 部分教师缺少用爱育人的耐心和关怀28-29
- 第五章 健全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对策建议29-37
- 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教育29-30
- 二、继承和弘扬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以培养单亲家庭子女人格30-34
- (一) 发挥传统伦理道德对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30-32
- (二) 积极利用传统伦理道德提高单亲家庭子女的自我道德修养水平32-34
- 三、优化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34-37
- (一) 优化社会环境,树立伦理道德榜样35
- (二) 创新道德人格教育模式,构建以道德教育为精髓的校园文化35-36
- (三) 创新家庭教育模式,把“爱”和“教育”有机统一起来36-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40-41
- 致谢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江华;;浅谈高等学校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10期
2 田宏秀;;浅谈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才智;2009年20期
3 苏雪梅;;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6期
4 员丽萍;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李晓芳,杨淑红,王敏娜;单亲家庭子女个性特征和行为问题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5期
6 肖云;;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小组工作初探[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4期
7 张景红;;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感受[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4期
8 薛晓红;;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调适对策[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韩俊杰;冯元东;;单亲家庭子女的偏差心理及行为探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12期
10 万云英;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受损测试比较及有效保护[J];当代青年研究;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孟馥;梅竹;孙丽歆;刘古亮;;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家庭环境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李永玉;;特殊家庭背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3 郑国爽;;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透视[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4 刘秀勤;杨丽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文 本报记者 沈莹;单亲家庭子女何处是家?[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学习 张坤 怡萍;单亲家庭子女犯罪问题不容忽视[N];今日信息报;2005年
3 张大明;过分关注单亲孩子是一种伤害[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4 张大明;过分关注单亲孩子也是伤害[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范珉菲;慈善技校为贫困学子全免单[N];山西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洪 本报通讯员 张茂玉 王清声;单亲子女倍需关爱[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记者 仝伟平邋实习生 马腾飞;扎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N];焦作日报;2007年
8 YMG记者 郭明新;道德建设应从青少年抓起[N];烟台日报;2008年
9 延川县第二中学 杨杰;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几点想法[N];延安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国旗 长春 记者 郑勇军;400贫困生免费读技工[N];烟台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牛立然;我国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墨胜云;乌海市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慧;丧偶式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桂舟;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子女社会融入的实务探索[D];郑州大学;2014年
6 石孝华;离婚单亲家庭子女的自我调适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7 隋琳;吉林省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教育问题及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马天妍;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问题行为的分析与干预[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君豪;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单亲家庭子女社交能力中的实务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姚阔;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子女德育教育方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格培养的道德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