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共情关注和个体忧伤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2-01-01 17:04
共情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热点。以往的研究表明,观点采择是共情关注的前因,观点采择通过共情引发助人行为。而共情情感包含两种成分——共情关注和个体忧伤。前者主要是指以他人为导向的对他人关注的情感反应。后者主要是指以自己为导向的厌恶的情感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共情关注和个体忧伤在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中的作用。研究一以91名职高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比较客观观点采择、想象他人观点采择和想象自己观点采择对共情情感的影响。研究一的结果表明:(1)想象观点采择下的被试比客观观点采择下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共情关注和个体忧伤;(2)两种想象条件下,想象自己观点采择下的被试比想象他人观点采择下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个体忧伤,表现出的共情关注没有显著差异:(a)想象自己条件下,被试的共情关注水平和个体忧伤水平没有显著差异;(b)想象他人条件下,被试的共情关注水平显著高于个体忧伤水平。研究二以120名职高生为被试,采用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观点采择和观看视频的类型。探讨是否观看愉悦视频的被试所感受到的个体忧伤会减少,而共情关注保持不变。再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一...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观点采择
1.2 助人行为
1.3 共情
1.4 观点采择、共情和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2 问题提出和研究的总体思路
2.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2.2 研究的总体思路
3 研究一 观点采择对共情情感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方法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
3.6 讨论
4 研究二 共情关注和个体忧伤在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设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
4.6 讨论
5 总讨论与结论
5.1 总讨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观点采择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的影响:共情倾向的中介作用[J]. 孙炳海,黄小忠,李伟健,叶玲珠,陈海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3)
[2]社会心理学视野下共情自我报告量表简评[J]. 张海形,孙炳海,黄小忠,李伟健. 心理研究. 2010(01)
[3]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J]. 崔芳,南云,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2)
[4]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 何安明.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2)
[5]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J]. 朱丹,李丹. 心理科学. 2005(05)
[6]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 岑国桢,王丽,李胜男. 心理科学. 2004(04)
硕士论文
[1]感知相似性对高中生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影响[D]. 崔杨.浙江师范大学 2009
[2]大学生的移情结构及其与积极人格、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彭秀芳.首都师范大学 2006
[3]特质移情和状态移情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D]. 韩丽颖.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2461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观点采择
1.2 助人行为
1.3 共情
1.4 观点采择、共情和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2 问题提出和研究的总体思路
2.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2.2 研究的总体思路
3 研究一 观点采择对共情情感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方法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
3.6 讨论
4 研究二 共情关注和个体忧伤在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设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
4.6 讨论
5 总讨论与结论
5.1 总讨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观点采择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的影响:共情倾向的中介作用[J]. 孙炳海,黄小忠,李伟健,叶玲珠,陈海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3)
[2]社会心理学视野下共情自我报告量表简评[J]. 张海形,孙炳海,黄小忠,李伟健. 心理研究. 2010(01)
[3]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J]. 崔芳,南云,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2)
[4]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 何安明.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2)
[5]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J]. 朱丹,李丹. 心理科学. 2005(05)
[6]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 岑国桢,王丽,李胜男. 心理科学. 2004(04)
硕士论文
[1]感知相似性对高中生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影响[D]. 崔杨.浙江师范大学 2009
[2]大学生的移情结构及其与积极人格、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彭秀芳.首都师范大学 2006
[3]特质移情和状态移情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D]. 韩丽颖.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2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6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