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博弈视角下的道德与自然状态
发布时间:2022-01-17 00:14
道德活动中的理性搭便车行为频繁地破坏人们之间的道德互动。从公共物品博弈的视角来看,搭便车行为源于道德所具有的公共物品性质,即使用上的非排他性。理性人在道德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与他在公共物品供给和消费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高度相似。从这个角度对霍布斯的契约论进行分析会发现,自然状态同时是战争状态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因此"走出自然状态"就在于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难题。霍布斯所提出的主权者方案由于面临二阶搭便车问题而最终无效。声誉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共物品难题,声誉是一个人过去行为方式的整体概括,它使道德逐渐具备私人物品性质而可以被理性人提供。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6(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道德”的公共物品博弈分析
(一) 公共物品博弈
(二) 道德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三) 道德的互助市场模型
二、自然状态的公共物品分析
三、作为“道德的产权”的声誉机制
本文编号:3593675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6(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道德”的公共物品博弈分析
(一) 公共物品博弈
(二) 道德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三) 道德的互助市场模型
二、自然状态的公共物品分析
三、作为“道德的产权”的声誉机制
本文编号:3593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9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