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道德重塑
发布时间:2022-01-23 02:0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使《资本论》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获得自己新的生存论基础。经济现实与传统伦理之间的紧张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实践的经济伦理困境,而这正是我们关于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研究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研究。 在理论要点上,我们突出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发问方式,即,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社会贫困问题为出发点,从“人”的角度向市场发问,由真理原则引出道德原则,由经济规律引出道德规律,即从商品经济规律引出市场契约伦理,从人道主义角度引出市场伦理困境,在自由、诚实和公正的经济学研究中,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托起契约伦理与劳动正义,在资本的非人化趋势中发现资本的人道化趋势,把古典经济学的契约交换和劳动正义改造成无产阶级的劳动权利呼吁,并由劳动权利进一步要求人的权利。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突出马克思本人的解释学方法,把世界的创造(即解释)看作一种理性和情感参半的思想活动,强调哲学和科学活动存在伦理前提,认为经济规律因其不可直接观察、只能以抽象力把握而带上某种形而上学性质,这就使得经济学家得以在经济学世界观建构中,...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前经济伦理批判时期(《中学毕业作文》到《德法年鉴》)
第一章 学生马克思道德哲学的嬗变:从新教价值观到自由本体论
一、 人性、自由、人类幸福:一个寻求与基督一致的少年新教徒
1. 选择与责任、权威与理智:人兽分野下的人性假定
2. 自由与决定、使命与痛苦:社会原则、肉体原则与精神原则
3. 道德价值的完美境地:个人尊严,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
4. 救赎之路:世俗的道德与基督本人的道
5. 国家理想:开明元首政治——民主政治的德国形态
二、 青年马克思学生时代伦理价值观转变的三个来源或动力
(一) 父母的箴言
1. 良心、意志与尊严
2. 为自己开辟道路、为神圣义务铺路
3. 天赋应当受到酬劳
4. 经济学课程与卡尔式帐单
(二) 浪漫主义诗歌和文艺活动:被诗歌与爱情所唤醒的自我解放与自由个性
1. 在爱的起伏跌宕中青年马克思神学信仰的崩溃
2. 应有与实有的矛盾张力:诗人马克思的自由概念
3. 幻灭的自我:在自我存在中寻觅生命的谐音
4. 作为讽刺狂:人道对科学的挑战
(三) “寻求事物本身的理性”:法哲学活动中的黑格尔主义转向
1. 作为启蒙精神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理论背景
2. 应有与实有之间的对立:“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3. 形式必然从内容中产生:将新的神安放进世界的中心
4. 诱入敌人的怀抱:建立与现代世界哲学的密切联系
三、 《博士论文》中的理性自然观:一种自我意识的自由本体论
1. 世界创造中的情感问题:哲学与科学活动的伦理前提
2. 原子形式规定的实现:原子偏斜的三个伦理结论
第二章 有机理性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初步回答
一、 《莱茵报》时期:有机理性与契约正义
(一) 自然法与契约论:国家的有机理性
1. 真理原则作为道德原则:博士论文思想的一个基本推论
2. 有机理性的自然法结构:契约正义的本体论约定
3. 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制度伦理批判:人民代表制(有机理性)对等级代表制的批判
(二) 社会贫困问题的制度伦理批判:贫困作为经济伦理问题
1. 人的发展二阶段论:所有权问题上的动物法与人类法
2. 社会贫困的立法权批判:社会贫困是立法的贫困
3. 社会贫困的行政权批判:社会贫困是治理的贫困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应有的二重化的同一问题”与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
1. 民主制对“应有的二重化的同一性”问题的合理解决:盲目必然性中的现存秩序与契约政治
2. 人类解放就是消灭商品经济:经济伦理讨论由制度-权利批判向经济批判的深入
3. 人的解放就是共产主义:人道原则与经济学研究的潜在结合
第二篇 经济伦理的哲学批判时期(《巴黎手稿》到《新莱茵报》)(待修改)
第三章 劳动人性论:感性经济学与思辩辨证法的初步融合(待修改)
一、 黑格尔思辩辩证法的经济学改造:劳动人性论的确立
1. 与黑格尔辩证法划清界限:感性实证的划界标准
2. 黑格尔的“伟大错误”:人的异化就是人的劳动本质
3. “实践的人本主义”对唯物-唯心、价值-实证、自然-人道的超越
二、 感性经济学的德国辩证法改写:物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1. 国民经济学的表面性:“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社会的不幸”
2. 贫富对立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异化劳动对劳动人性论的阐述
三、 经济伦理的一个经典表述:经济学批判中的双重道德标准
1. 苏格兰传统的道德启示:马克思对斯密关于财富的劳动本质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哲学提升
2. 历史之谜的解答:经济王国的道德至境与道德的历史必然性
3. 国民经济学的道德与道德的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表现着道德规律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的经济伦理问题(待修改)
一、 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人性论中的“应该”问题
1. 社会历史的人性前提: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的人性论假说
2. 价值与事实的纠缠:实践的唯物主义框架中的“应该”问题
二、 拒斥“形而上学”或“应该”问题:伦理问题的经济分析
1. 拒斥形而上学: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重建
2. 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伦理问题的经济分析
三、 无机的生活条件: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
1. 自由、个性与偶然性:自由问题对经济分析的介入
2. 共同利益与契约正义:马克思对契约论的重塑
3. 享乐哲学与功利主义:商业社会伦理学论证的经济学化
第三篇 经济伦理的经济学批判时期: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
第五章 商品和货币的世界:劳动价值论与契约正义
一 、劳动价值论简述:由商品到货币的发展
1. 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
2. 商品转化为货币
二、 市场伦理的基本原则:自由、平等、所有权利共同意志
1. 市场伦理的契约论框架
2. 交换价值的道德要求:等价、平等、抹杀个性和互不关心
3. 使用价值的道德要求:自由、人格、个性和互利的关心
4. 商品监护人的道德要求:一个自利的边沁
5. 商品世界的前定和谐:个人利益追求自动实现社会利益
三、 货币介入交换:交换的信用契约与市场的信任基础
1. 信用关系的经济学基础和自然基础:支付手段的德性要求
2. 信用制度与信用危机:信用问题的本体论约定
四、 货币的本质与货币伦理
1. 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发生学中的道德问题
2. 货币各职能的伦理要求
3. 货币贮藏与资本欲望:货币的形而上动力与致富欲中的新教精神
第六章 资本的失乐园:剩余价值理论与生产伦理
一、 价值的秘密:生产性伦理问题
1. 生产性货币:野蛮致富与勤劳致富的争论
2. 生产性劳动:价值增殖与劳动正义论
3. 资本的生产性:资本的合理性问题与剩余价值论
二、 生产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1. 生产过程中的契约伦理与工厂立法
2. 资本效率的伦理批判:非人化与人道化双重趋势
结束语 经济伦理的五个历史转折与马克思在经济伦理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603368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前经济伦理批判时期(《中学毕业作文》到《德法年鉴》)
第一章 学生马克思道德哲学的嬗变:从新教价值观到自由本体论
一、 人性、自由、人类幸福:一个寻求与基督一致的少年新教徒
1. 选择与责任、权威与理智:人兽分野下的人性假定
2. 自由与决定、使命与痛苦:社会原则、肉体原则与精神原则
3. 道德价值的完美境地:个人尊严,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
4. 救赎之路:世俗的道德与基督本人的道
5. 国家理想:开明元首政治——民主政治的德国形态
二、 青年马克思学生时代伦理价值观转变的三个来源或动力
(一) 父母的箴言
1. 良心、意志与尊严
2. 为自己开辟道路、为神圣义务铺路
3. 天赋应当受到酬劳
4. 经济学课程与卡尔式帐单
(二) 浪漫主义诗歌和文艺活动:被诗歌与爱情所唤醒的自我解放与自由个性
1. 在爱的起伏跌宕中青年马克思神学信仰的崩溃
2. 应有与实有的矛盾张力:诗人马克思的自由概念
3. 幻灭的自我:在自我存在中寻觅生命的谐音
4. 作为讽刺狂:人道对科学的挑战
(三) “寻求事物本身的理性”:法哲学活动中的黑格尔主义转向
1. 作为启蒙精神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理论背景
2. 应有与实有之间的对立:“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3. 形式必然从内容中产生:将新的神安放进世界的中心
4. 诱入敌人的怀抱:建立与现代世界哲学的密切联系
三、 《博士论文》中的理性自然观:一种自我意识的自由本体论
1. 世界创造中的情感问题:哲学与科学活动的伦理前提
2. 原子形式规定的实现:原子偏斜的三个伦理结论
第二章 有机理性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初步回答
一、 《莱茵报》时期:有机理性与契约正义
(一) 自然法与契约论:国家的有机理性
1. 真理原则作为道德原则:博士论文思想的一个基本推论
2. 有机理性的自然法结构:契约正义的本体论约定
3. 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制度伦理批判:人民代表制(有机理性)对等级代表制的批判
(二) 社会贫困问题的制度伦理批判:贫困作为经济伦理问题
1. 人的发展二阶段论:所有权问题上的动物法与人类法
2. 社会贫困的立法权批判:社会贫困是立法的贫困
3. 社会贫困的行政权批判:社会贫困是治理的贫困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应有的二重化的同一问题”与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
1. 民主制对“应有的二重化的同一性”问题的合理解决:盲目必然性中的现存秩序与契约政治
2. 人类解放就是消灭商品经济:经济伦理讨论由制度-权利批判向经济批判的深入
3. 人的解放就是共产主义:人道原则与经济学研究的潜在结合
第二篇 经济伦理的哲学批判时期(《巴黎手稿》到《新莱茵报》)(待修改)
第三章 劳动人性论:感性经济学与思辩辨证法的初步融合(待修改)
一、 黑格尔思辩辩证法的经济学改造:劳动人性论的确立
1. 与黑格尔辩证法划清界限:感性实证的划界标准
2. 黑格尔的“伟大错误”:人的异化就是人的劳动本质
3. “实践的人本主义”对唯物-唯心、价值-实证、自然-人道的超越
二、 感性经济学的德国辩证法改写:物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1. 国民经济学的表面性:“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社会的不幸”
2. 贫富对立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异化劳动对劳动人性论的阐述
三、 经济伦理的一个经典表述:经济学批判中的双重道德标准
1. 苏格兰传统的道德启示:马克思对斯密关于财富的劳动本质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哲学提升
2. 历史之谜的解答:经济王国的道德至境与道德的历史必然性
3. 国民经济学的道德与道德的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表现着道德规律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的经济伦理问题(待修改)
一、 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人性论中的“应该”问题
1. 社会历史的人性前提: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的人性论假说
2. 价值与事实的纠缠:实践的唯物主义框架中的“应该”问题
二、 拒斥“形而上学”或“应该”问题:伦理问题的经济分析
1. 拒斥形而上学: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重建
2. 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伦理问题的经济分析
三、 无机的生活条件: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
1. 自由、个性与偶然性:自由问题对经济分析的介入
2. 共同利益与契约正义:马克思对契约论的重塑
3. 享乐哲学与功利主义:商业社会伦理学论证的经济学化
第三篇 经济伦理的经济学批判时期: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
第五章 商品和货币的世界:劳动价值论与契约正义
一 、劳动价值论简述:由商品到货币的发展
1. 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
2. 商品转化为货币
二、 市场伦理的基本原则:自由、平等、所有权利共同意志
1. 市场伦理的契约论框架
2. 交换价值的道德要求:等价、平等、抹杀个性和互不关心
3. 使用价值的道德要求:自由、人格、个性和互利的关心
4. 商品监护人的道德要求:一个自利的边沁
5. 商品世界的前定和谐:个人利益追求自动实现社会利益
三、 货币介入交换:交换的信用契约与市场的信任基础
1. 信用关系的经济学基础和自然基础:支付手段的德性要求
2. 信用制度与信用危机:信用问题的本体论约定
四、 货币的本质与货币伦理
1. 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发生学中的道德问题
2. 货币各职能的伦理要求
3. 货币贮藏与资本欲望:货币的形而上动力与致富欲中的新教精神
第六章 资本的失乐园:剩余价值理论与生产伦理
一、 价值的秘密:生产性伦理问题
1. 生产性货币:野蛮致富与勤劳致富的争论
2. 生产性劳动:价值增殖与劳动正义论
3. 资本的生产性:资本的合理性问题与剩余价值论
二、 生产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1. 生产过程中的契约伦理与工厂立法
2. 资本效率的伦理批判:非人化与人道化双重趋势
结束语 经济伦理的五个历史转折与马克思在经济伦理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603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60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