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与叔本华的同情观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4 06:34
斯密和叔本华的同情观把“同情”这一人类内心情感看作道德的基础和根源,突出了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亚当斯密和叔本华作为同情伦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为该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斯密和叔本华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背景和理论基础,但是他们却得出了相似的伦理学结论。他们批判了理性主义伦理学,在肯定理性的作用的同时把“同情”置于道德学更为基础的地位。但是由于受休谟等人的情感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斯密为同情这一现象所作的是心理学上的理解和解释。在其同情思想中,他主要关注的是道德判断问题。而叔本华却在其意志本体论和直观认识论的基础上,为其同情理论做出了形而上学的解释。作为欧陆哲学家中的一员,叔本华更为关注的始终是道德的起源的问题。两人同情观的不同之处主要包括对同情内涵的不同诠释、以同情为基础的不同的道德判断标准以及两人同情伦理体系的不同侧重点。他们同情观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们都认为利己心和同情心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其次,他们都认为同情是美德形成的基础。斯密和叔本华的同情观批判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突出了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并最终促使同情学派的形成。然而他们的同情思想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1章 斯密与叔本华同情观的主要内容
1.1 同情学说形成的思想渊源和发展
1.1.1 休谟的同情观
1.1.2 斯密的同情观
1.1.3 卢梭的同情观
1.1.4 叔本华的同情观
1.2 亚当斯密同情观的主要内容
1.2.1 同情产生的心理过程
1.2.2 同情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
1.3 叔本华同情观的主要内容
1.3.1 伦理学应以经验的方法探求道德的根源
1.3.2 人类利己的本性
1.3.3 同情是道德的唯一动机
第2章 斯密与叔本华同情观的比较
2.1 两者同情观的分歧点
2.1.1 “同情”的不同内涵
2.1.2 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2.1.3 理论侧重点不同
2.2 两者同情观的相同点
2.2.1 利己心和同情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
2.2.2 同情是美德形成的基础
第3章 两者同情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1 两者同情观的理论价值
3.1.1 批判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突出了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
3.1.2 发展了情感主义伦理学,为同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 两者同情观的理论局限性
3.2.1 抽象的人性论基础
3.2.2 利己和利他的矛盾
3.2.3 道德评判标准不具客观性
3.3 同情观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3.3.1 同情思想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3.2 同情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3.3.3 同情思想的扩展标志着人类认识和道德理论研究的进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情:和谐的社会发展观——对亚当·斯密的新解读[J]. 臧文淼.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2]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追寻[J]. 王淑芹.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04)
[3]生存意志之痛苦试 论叔本华悲观主义伦理学[J]. 施惠忠. 江西社会科学. 2002(10)
硕士论文
[1]亚当·斯密同情思想研究[D]. 张丽芳.大连医科大学 2008
[2]叔本华同情伦理思想研究[D]. 刘伯良.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论意志本体论对理性本体论的超越[D]. 成海鹰.湖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06054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1章 斯密与叔本华同情观的主要内容
1.1 同情学说形成的思想渊源和发展
1.1.1 休谟的同情观
1.1.2 斯密的同情观
1.1.3 卢梭的同情观
1.1.4 叔本华的同情观
1.2 亚当斯密同情观的主要内容
1.2.1 同情产生的心理过程
1.2.2 同情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
1.3 叔本华同情观的主要内容
1.3.1 伦理学应以经验的方法探求道德的根源
1.3.2 人类利己的本性
1.3.3 同情是道德的唯一动机
第2章 斯密与叔本华同情观的比较
2.1 两者同情观的分歧点
2.1.1 “同情”的不同内涵
2.1.2 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2.1.3 理论侧重点不同
2.2 两者同情观的相同点
2.2.1 利己心和同情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
2.2.2 同情是美德形成的基础
第3章 两者同情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1 两者同情观的理论价值
3.1.1 批判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突出了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
3.1.2 发展了情感主义伦理学,为同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 两者同情观的理论局限性
3.2.1 抽象的人性论基础
3.2.2 利己和利他的矛盾
3.2.3 道德评判标准不具客观性
3.3 同情观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3.3.1 同情思想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3.2 同情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3.3.3 同情思想的扩展标志着人类认识和道德理论研究的进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情:和谐的社会发展观——对亚当·斯密的新解读[J]. 臧文淼.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2]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追寻[J]. 王淑芹.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04)
[3]生存意志之痛苦试 论叔本华悲观主义伦理学[J]. 施惠忠. 江西社会科学. 2002(10)
硕士论文
[1]亚当·斯密同情思想研究[D]. 张丽芳.大连医科大学 2008
[2]叔本华同情伦理思想研究[D]. 刘伯良.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论意志本体论对理性本体论的超越[D]. 成海鹰.湖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06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60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