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尔普遍规定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06:08
本文关键词:黑尔普遍规定主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元伦理学的发展从摩尔开始,在经历了直觉主义、情感主义等阶段之后,,陷入非理性主义的困境,伦理学的客观性受到了严重质疑。黑尔普遍规定主义理论的出现,扭转了元伦理学领域混乱的局面,以理性化和逻辑化实现了元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的复归。 黑尔通过对道德语言的逻辑研究,建立起他的普遍规定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规定性和可普遍化性是道德语言的两个基本逻辑属性。首先,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它的首要作用是进行价值评判和行为规范。黑尔批判了元伦理学发展前期将道德语言当做单纯情感态度表达的非认知主义倾向。其次,黑尔继承了康德的普遍性理论,道德判断可以作为约束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原则,因为其具有可普遍化的逻辑形式。道德原则可以对相同情形下的不同人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实现普遍性的道德行为规范。 元伦理学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严格区别开,黑尔则给价值与事实鸿沟的弥合提供了可能。黑尔做出的另一项努力是将康德的义务论和传统功利主义进行调和,提出了他的偏好功利主义。黑尔认为,以往形成对立形势的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其实分别强调了道德哲学的两个方面,康德的义务论为道德哲学提供了逻辑形式,传统功利主义则偏重实质性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合乎逻辑的解决实际道德问题。 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理论以回归理性的方式克服了元伦理学前期出现的问题,对前人思想进行了继承、批判、综合和创新,理论涵盖了对道德语言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道德问题的方法论,为完善西方元伦理学体系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道德原则 道德语言 规定性 可普遍化性 偏好功利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6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理论渊源8-16
- 1.1 休谟问题的提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8-10
- 1.2 黑尔之前的元伦理学发展10-16
- 1.2.1 直觉主义11-13
- 1.2.2 情感主义13-16
- 第2章 黑尔道德语言逻辑分析16-24
- 2.1 规定语言16-19
- 2.1.1 祈使句与陈述意义16-17
- 2.1.2 祈使句与评价意义17-19
- 2.2 价值词19-24
- 2.2.1 善19-21
- 2.2.2 应当与正当21-24
- 第3章 从可普遍化性到功利主义24-36
- 3.1 可普遍化性24-28
- 3.1.1 道德判断的描述意义24-25
- 3.1.2 可普遍化性的概念25-27
- 3.1.3 对康德普遍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27-28
- 3.2 偏好功利主义28-36
- 3.2.1 道德推理的四因素28-30
- 3.2.2 偏好功利主义理论30-32
- 3.2.3 道德思维的两个层次32-33
- 3.2.4 对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调和33-36
- 结论36-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席天扬;;当代元伦理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简析黑尔对“道德语言”的建构[J];东岳论丛;2006年05期
2 吴映平;;黑尔的可普遍化原则[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3 孙伟平;论赫尔的普遍规定主义伦理思想[J];求索;2002年02期
4 江畅;黑尔的“规定主义”价值论[J];人文杂志;1990年02期
5 吴映平;;黑尔对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统一[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黑尔普遍规定主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6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