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公私德视阈中的道德冷漠现象成因机制探析

发布时间:2017-05-30 06:11

  本文关键词:公私德视阈中的道德冷漠现象成因机制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冷漠现象表现为个体道德敏感性的缺弱,道德情感的匮乏、道德判断的搁置以及道德行为的不作为等消极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强私德,弱公德"的伦理传统对现代中国人道德图式的影响。将公共领域的陌生人定位在个体私人道德网络的末端,使之不能进入个体感知的范围,导致道德敏感性的缺弱;主观上不能认知到陌生人对个体自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能形成相应的道德需要,导致道德情感的匮乏;不愿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导致道德判断的搁置,相应地导致了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这就是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机制。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道德冷漠 公德 私德 成因机制
【分类号】:B824
【正文快照】: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06)“道德冷漠”一词不知何时不断地见诸于报端,强烈地刺激着国人的神经,致使国人痛心疾首,深感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甚至绝望地认为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已经突破。学界也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研究,对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学民;;社会转型中的道德自我困境及其公民伦理构思[J];伦理学研究;2010年04期

2 张建英;罗承选;胡耀忠;;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J];伦理学研究;2010年01期

3 王海明;;论品德结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4 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廖申白;论公民伦理——兼谈梁启超的“公德”、“私德”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宣云凤;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7 肖士英;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宗节;;公私德视阈中的道德冷漠现象成因机制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2 李建华;曾志伟;;作为暴力的微博:内生逻辑、运行过程与伦理规制[J];伦理学研究;2016年02期

3 鞠鑫;;功能主义冲突论视角的道德冷漠与大学生道德冲突干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4 史小禹;;国内外关于道德冷漠现象的研究[J];经贸实践;2015年16期

5 高波;;公德与对抗力: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反思[J];政治思想史;2015年04期

6 张建英;胡耀忠;;我国道德建设中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变迁[J];文教资料;2015年33期

7 倪代川;;概念、内涵、特征:大学图书馆公共性探析[J];图书馆;2015年10期

8 许川川;;当代社会道德冷漠问题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5年08期

9 朱付庆;徐楠;钟兴明;;网络文化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年07期

10 张建英;罗承选;;当前中国社会公德:问题与重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英敏;;试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2 杨伟清;;社会公德:范围与特征[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3 马奇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关系论析[J];学术交流;2008年02期

4 王海明;;行为事实属性与行为应该属性——孙志海批评之批评[J];伦理学研究;2007年05期

5 廖申白;儒家伦理与今日之公共生活问题[J];中州学刊;2005年03期

6 赵炎才;刘师培近代“私德”“公德”思想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廖小平;公德和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J];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8 廖申白;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J];哲学研究;2001年11期

9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01期

10 鲁鹏;制度的伦理效应[J];哲学研究;1998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洋;王清;杨静;;吉林省乾安县“泥林”成因机制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胡乐;余林;;网络成瘾的成因机制研究综述及展望[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钟辉亚;肖远;牛宏建;;向家坝水电站岸坡裂缝类型及成因机制探讨[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4 周小军;杨强国;;雅都滑坡的成因机制浅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5 赵谊;;东北地区地震对成因机制研究[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冉涛;文宝萍;苏昌;陈刚;卞学军;;湖北五峰赵家岩崩塌活动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相海;;霍山地区频发弱小地震及其成因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8 谢山立;梁东;杨奇超;;河南省地裂缝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9 钟湖平;龙吉勇;;卡拉水电站选坝河段滑坡群成因机制及稳定性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姚琦;黄理兴;侯发亮;;荆江大堤观音寺闸裂缝分布探测及成因机制探讨[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通;汶川地震震中区斜坡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程盟;大渡河卡卡滑坡成因机制及工程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魏家鸣;缓倾顺层岩质边坡变形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余业;反倾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及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熊靖辉;黄河羊曲水电站下坝址集中卸荷带成因机制及其工程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徐威;宁国市边山滑坡的成因机制与稳定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王洁;奉节县新址主城区复杂地质体成因机制研究及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四丽;窝前滑坡的成因机制及运动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豫飞;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角裂隙成因机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李昌贤;黄土洞穴成因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公私德视阈中的道德冷漠现象成因机制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06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8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