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社会个体化与集体道德失范——基于“做好事反被讹”事件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30 11:05

  本文关键词:社会个体化与集体道德失范——基于“做好事反被讹”事件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媒体”社会的到来,“做好事反被讹”这类“地方性事件”以极快的速度向全社会传播,少数个人遇到的麻烦迅速成为有无数旁观者的“社会问题”,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了遥远他人日常生活世界的旁观者,因此而产生了深刻的实践焦虑和道德恐慌,人们无法理解和解释如此复杂社会问题的前因后果,为了避免“被讹”的可能困境,宁愿选择“不扶”去面对自己内心的良知拷问,结果导致“社会冷漠”的逐渐蔓延。本文认为“做好事反被讹”事件已经成为对社会道德状况造成严重“感染”的“社会病原体”,而社会的“个体化”转型使得传统的道德教育手段乏力,缘此,为引导人们过上关乎心灵的道德生活,个体对道德生活的追求,道德教育的精准发力,法律制度的尽快跟进,是为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 青海省行政学院;
【关键词】做好事反被讹 社会个体化 道德失范
【分类号】:B82-052
【正文快照】: 2016年3月9日,89岁的郭老太太颤颤巍巍的过马路时,受到远处驶来的三轮车的惊吓,慌乱中趔趄栽倒在马路边的汽车底下,5分钟内25波人从其身边经过,无人去扶,这是山西太原某监控视频拍下的画面。早在2011年10月,广东佛山某五金城就发生了震惊国人的“小悦悦事件”:2岁的女童悦悦独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伟;梁柱平;;个人行为对他人行为的影响——关于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原因的新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陈沂;;加强道德建设 提高全民族素质[A];风正帆悬第二集——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彭景阳;;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兼论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的思想和行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吴军;;侗族传统道德面临的危机与新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贺利平;;浅议新世纪我国的道德建设[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6 戴木才;;建设和谐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以道德塑形象 用诚信赢市场[A];共铸诚信——福建省企业道德建设经验汇编[C];2003年

8 蓝绍才;;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刍议[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刘淑萍;;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探析[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刘本荣;;坚持以德治店 切实提高职工道德水准[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冰 鲍贞烨 梁天一;上亿人次热捧道德模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2 编译 王悠然;高管道德失范会导致集体信誉受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道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N];北京日报;2001年

4 ;道德:人类幸福的一个方面[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记者 邓荣军 谢松;全民创业离不开道德创新[N];南昌日报;2005年

6 本报评论员;坚持不懈地开展公民道德建设[N];人民日报;2004年

7 徐珂;如何认识文艺的道德标准[N];中国艺术报;2007年

8 李合洲;为重奖道德模范叫好[N];济南日报;2011年

9 本报编辑部;共建道德向上人心向善的社会[N];辽宁日报;2011年

10 本报评论员;学习身边的道德模范[N];六盘水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雷结斌;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2 苏航;电商平台中商家信息展示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吴真文;法律与道德的界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辰旭;道德失范的制度层面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许晓芳;研究生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钟尚;道德爬坡论[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徐福赞;当前我国新闻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蒋守龙;企业仪式的伦理审视[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6 李荣昌;道德风险及其治理[D];延安大学;2015年

7 张静;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8 王洋;我国旅游者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高阳;网络媒体道德失范和重建[D];重庆大学;2015年

10 肖琳;社会交往中道德的力量及其作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个体化与集体道德失范——基于“做好事反被讹”事件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06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1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