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三大伦理思潮“本根”意识之比较及其现代启示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三大伦理思潮“本根”意识之比较及其现代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国时期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都具有认同传统优秀伦理文化的"本根"情怀,但在处理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问题上选择了不同的文化路径,即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有限认同"、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继承"。结合三大伦理思潮处理与传统伦理文化关系的优长缺失,在处理现代道德建构与继承优秀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的关系时,应加强"本根"教育,培育责任意识,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坚持中国伦理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 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 “本根”意识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ZJ001)
【分类号】:B82-092
【正文快照】: 所谓“本根”,有着根源、本原、根基、基础、根本等意思。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根”就在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本根”意识即指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其内在价值的认定与信念。一种文化的建构、学理的探寻,必须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一历史的土壤。贺麟在《儒家思想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英;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传统文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薛其林;;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中心与融合创新——以严复、梁启超、章太炎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王冬;李军松;;“和“”创”范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梁克隆;;《世说新语·贤媛》女性人物形象浅说[J];东方论坛;2010年05期
5 郝姗姗;朱先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法制与社会;2009年21期
6 梁隽华;;中国哲学史中“以马释中”的理论贡献——对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赛北;;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再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邱伟;;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观之我见[J];财经政法资讯;2013年01期
9 王美定;;张岱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行观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郁振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哲学方法论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建娥;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经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培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鲁晶;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中杰;诠释学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祥云;中国石狮造型艺术的嬗变及其美学品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熊次江;张岱年的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7年
6 李佩桦;王船山“转识成智”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冯岚;从美学角度谈《围城》的辞格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邹旭勇;“自然”与“必然”—戴震哲学探原[D];湖南大学;2013年
9 聂谱时;重估《矛盾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现代新儒家的“三代四群”架构[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2 陶悦;独特视角下的现代新儒家——评《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J];学术交流;2005年07期
3 康宁;对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追问及反思[J];天府新论;2005年03期
4 杨云香;;现代新儒家与中华民族精神[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5 辛玉彤;;现代新儒家产生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5期
6 侯敏;;现代新儒家学术理念探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现代新儒家成中英[J];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1期
8 余秉颐;;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启示[J];理论建设;2013年03期
9 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04期
10 钟桂;“现代新儒家思潮”首次学术会议简况[J];浙江学刊;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丽娟;于军;;现代新儒家的道德论[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2 宋宽锋;;英国近代政治哲学中的“家”与“国”——以儒家和现代新儒家的“家国关系论”为参照[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玉祥;;近代中国国情与现代新儒家精神方向的最初确立——二十年代“科玄论战”问题新论[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4 姚彬彬;;近现代新儒家与佛教华严学——宗教对话视域下儒佛关系的一个范例[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迎年;;孟子:一个道德形上学家?——在“心”与“利”的剥离中对话现代新儒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秋月;评《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N];光明日报;2005年
2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胡治洪;近两年来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孤云;“郑家栋事件”与现代新儒家的现实困境[N];南方周末;2005年
4 邓小军(作者系首都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导);现代新儒家及其代表人物[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邢红静 苏州大学文学院;在学术文本中建立中国美学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新儒学与船山学”负责人 湘潭大学副教授 方红姣;现代新儒家视野中的船山学研究[N];光明日报;2014年
7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廖晓炜 整理;中国哲学三十年[N];光明日报;2010年
8 陈少明;教授的道德[N];南方周末;2005年
9 上海社科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课题组 陈卫平;中国哲学登场:“接着讲”的“接着讲”[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陈芷烨;现代新儒家对传统佛学的诠释与借鉴[D];湘潭大学;2008年
3 陈永杰;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法帅;现代新儒家历史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玉君;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传播与当代青年[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谢小舟;现代新儒家“自觉”意识下的文艺观和美学观[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锋;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巩燕苹;现代新儒家境界理论的美学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继民;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思想探析[D];南昌大学;2006年
6 余志明;中国本位与以西律中[D];四川大学;2007年
7 赵坤;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诗教理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余存宝;现代新儒家的科学观及其启示[D];安徽大学;2007年
9 刘颖;现代新儒家(1949年前)对宗教信仰的拒斥与容纳[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任芳葳;论建国初期土改运动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三大伦理思潮“本根”意识之比较及其现代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098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