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韩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我国的文化环境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大众流行文化迅速崛起和蔓延。随着中韩交流的日益频繁,韩流迅速传遍我国,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青少年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韩流"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韩流 青少年 价值观
【分类号】:B825
【正文快照】: 1“韩流”及其在我国传播的原因1.1“韩流”的概述1999年末,《中国汉语词典》中正式添加了“韩流”这个词汇,2004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也有“韩流”的标注。不同的学家对韩流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广义上说,是指在我国文化领域中所涉及的一切韩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小红;;“韩流”成因及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绍红;民主的路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视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杨泽章;;托克维尔与自由的正当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4 章敬平;;民意表达机制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6 郑晓华;达尔经济民主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傅林;;不能被忽略的历史:1607年以前的北美教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9 乔印伟;;论新加坡民族国家创建的基础[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10 谭智奇;廖顺余;冼平芳;;我国农民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中秋;;存在一个中国道路吗?——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现状之辩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鹏;;当代多数主义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4 李鹏;;当代多数主义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郑家昊;;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宏彩;;公民身份、公民社会与公共秩序——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分析框架和政策维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徐艳晴;;健全行政问责制,构建责任型政府[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勇;李广斌;;新农村建设下的苏南农村生活世界合理化隐忧——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龙静云;;民间组织在现代公民社会中的道德整合功能[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10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晓闽;美国证券法律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秀红;乔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恩允;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调查分析与教育建议[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池卫东;;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年02期
3 王凡;对“韩流”来袭的文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0期
4 宋怡,孔克勤;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5 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6 马建青,李小芳,董海军;解读:“韩流”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01期
7 董娅;石雪;;拜金主义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及抵御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元淡;吹袭东亚的“韩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1期
2 童盛强;“韩流”来了[J];语文建设;2002年01期
3 朴光海;“韩流”在中国的波及与影响[J];当代韩国;2003年Z1期
4 樊星;“韩流”的文化意味[J];学习月刊;2005年11期
5 丛丽静;;是什么让“韩流”涌动——析韩剧的文化传播功能[J];青年记者;2005年12期
6 晋爱荣;;在沉潜的反思中勃发——由“韩流”现象反观国产影视[J];电影评介;2007年18期
7 欧阳晓璇;;“韩流”神话正趋向破灭?[J];中国经贸;2007年02期
8 倪骏;;电影“韩流”[J];世界知识;2007年05期
9 王运启;;由“韩流”来看“文化遭遇”[J];中国中小企业;2007年04期
10 韩凌;;“韩流”现象——浅谈韩国影视剧的冲击[J];电影文学;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Yeong-Houn Yi;;韩国人如何看待“韩流”:对韩国网络上的“韩流”话语的修辞分析(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滕青;田世英;;流行音乐中“韩流”现象的反思[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兴华;;试析“韩流”与韩国对华文化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士君;“韩流”何时“断流”?[N];河北日报;2002年
2 倪蔚薇;大学校园“韩流”不息[N];无锡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宋佳p,
本文编号:410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101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