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生命中心论之伦理受体的内涵嬗变

发布时间:2017-06-12 05:06

  本文关键词:生命中心论之伦理受体的内涵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命中心论是环境伦理学中道义论进路的代表,对于现实的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作为源于叔本华之意欲主义的发展,生命中心论的理论进路是复杂的,也是有待阐明的。本文梳理了生命中心论的发展进程,展示了从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理想、Joel Feinberg的关于"纯粹物体"与"意欲主体"的划界、Kenneth Goodpaster的"道德可考量性"的辨析到保罗·泰勒所阐述的"生命中心之自然观"的动态过程。进而,本文试图厘清各家理论的成就与其局限性、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生命中心论有待优化的方向。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意欲 敬畏生命 纯粹物体 道德可考量性 生命的目的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应对生物入侵的环境伦理研究”(15CZX05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伦理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是:非人实体可否成为伦理受体或曰道德受体(moral patient)?以此,考察的重点集中于实体的使其自身成为伦理受体的内在属性。相对于其它的环境伦理学派,如功利论者辛格(PeterSinger)或生态中心论者克里考特(J.Baird Calli-cott),

  本文关键词:生命中心论之伦理受体的内涵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43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5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