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的“主体性困境”探析
发布时间:2017-06-13 06:05
本文关键词:伦理的“主体性困境”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伦理作为"群道",其核心是主体交互性的实现,即不仅"我"作为主体被实现,而且"他者"同样也作为主体被实现。但在现实中却往往相反,他者往往被当作客体、工具甚至被征服的对象。追求和谐群道的伦理走向了一种"主体性困境"。从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来分析,伦理的"主体性困境"可以通过功利主义和德性主义两种典型方式来加以解决。前者强调在节制欲望下利己与利他的平衡,后者强调高于利己本能的美德养成的应然。尽管二者的解决之道并非完美,但正是这种伦理的张力激励着思想家们不断探索以解决人性的两难。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 伦理 主体性困境 功利主义 德性主义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通常而言,伦理即人伦之理,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群道”,其目的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1)。伦理需要达到的是人际关系的内在和谐,每个人都应当作为被尊重的主体实现出来。然而作为群道基础的是单子式的具体个体,在具体个体看来,人群之道必然被分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赵顺;认识主体性的几点浅见[J];铁道师院学报;1988年01期
2 刘蒙;试论主体性与人生价值观[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金向阳;;道德的主体性[J];才智;2010年35期
4 肖群忠;自爱论[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5 谭建光;李学铭;丛彤;;人类认识史中的青年期主体性[J];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06期
6 汪向东;论道德主体及主体性[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高岸起;;论信念在实践中的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年01期
9 郑少
本文编号:445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458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