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意识研究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意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个体的道德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内部过程。20世纪初,道德发展开始成为主流心理学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超个人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洛·梅、维尔伯和皮亚杰等,他们都对道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在心理学的视野下进行道德意识的研究,更有利于我们对道德的重新审视。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 心理学 道德意识 发展阶段
【分类号】:B82-054
【正文快照】: 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道德意识最初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哲学问题与伦理学理论问题,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心理学的视野下对道德意识进行研究。道德研究存在两种传统,一种是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大志;弗洛伊德主义与道德心理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6期
2 程世英;刘春琼;;超个人心理学视野下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3 顾海根;道德内化的心理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蒋飞云;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新荣;李顺会;;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J];才智;2010年02期
2 陈颖;邹晓燕;;20~28个月儿童模仿与良心的相关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10年04期
3 刘东升;;论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6期
4 侯晓晖;;聚焦情绪与道德发展:各派心理学理论观[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2期
5 杨在攀;;关于“死亡本能”非人类先天本能的假设[J];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张小莲;;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规则教育的启示[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梁晨芳;;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看道德内化的现代价值[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年04期
8 王贵喜;郭彩霞;;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环节[J];文教资料;2006年16期
9 曾建平;肖三蓉;;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6年03期
10 刘亦工;;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J];伦理学研究;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韧;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3 孔文清;弗洛姆自律道德及其对中国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沐守宽;美德形容词评定量表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7 周双丽;美是道德善的象征[D];复旦大学;2009年
8 王哲;高校科技工作者激励机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贺平海;论自尊与自由[D];上海大学;2010年
10 马建国;道德外化与高校外化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颖;20—28个月儿童模仿与良心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丹;皮亚杰儿童道德培育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徐京卫;青少年正直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雅萍;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推广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徐景俊;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子s,
本文编号:453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53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