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失范时期良善行为何以可能:兼论阿伦特的良知理论
本文关键词:道德失范时期良善行为何以可能:兼论阿伦特的良知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传统而现代的社会转型,解构了形成已久的传统道德规范,从而将人所依据的法则从外在的律令转向了内心的良知。经历了社会严重失范的阿伦特,认为良知所唤起的记忆与思考,将会形成正确的判断进而做出善的行为,因而是人类危机时刻最为可靠的东西。然而,危急时刻唯有少数人才能坚守的个人良知,能否承受这一重负显然值得怀疑。唯有健康而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使个体的良知免于煎熬与折磨,从而确保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最终实现个人的"良善生活"。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道德失范 良知 判断 思考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基金“人权现象学研究”(项目号:2013JK0028) 国家社科基金“工程与社会正义研究”(项目号:11CZX02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英国19世纪文学家狄更斯在其著名的《双城记》开头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乐小军;;现代社会的“恶”与现代人的“不思想”——阿伦特伦理思想研究之一[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2 余平;海德格尔的良知之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涂文娟;;邪恶的两张面孔:根本的邪恶和平庸的邪恶——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制度下的邪恶现象的批判[J];伦理学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N];文汇报;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陈徽;“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吴贤静,郭松;心灵环保:环境伦理的宗教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张立波;;郭象“足性逍遥”的伦理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吴波;;基于合理行为理论的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张文涛;;毛泽东思想中的理想性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史媛娜;;论金庸小说中的文化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王正明;;以科学的世界观塑造大学生哲学人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10 吴永华;傅长吉;;论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都鹃;李守信;;浅析道家之“道”[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4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芦文龙;;技术的外部性探讨[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李承贵;;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的近代转型——兼论严复对传统研究方法近代转型的贡献[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7 傅太柏;;当代森林立法将森林主要功能调整为生态功能的熵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张梅;;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王德军;;逻辑分析与审美直觉的双重变奏——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前景[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崔清田;;“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辨析——“唯一的逻辑”引发的困惑与质疑[A];第一次南开逻辑学专业学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晓峰;老子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齐娜;语文教学中哲学素养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姬鹏超;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与启示[D];湘潭大学;2010年
9 孙旭鹏;庄子的生命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永荣;林泉之心 缘情写意[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霞;;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张淳;陶东风;;阿伦特、卡夫卡与极权主义统治的元素[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1期
3 王晓渔;;汉娜·阿伦特,此时此刻[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1期
4 苏友贞;;阿伦特的《心智生命》及中译的可能问题[J];读书;2007年05期
5 孙传钊;;阿伦特与卢森堡[J];书屋;2007年07期
6 陶东风;张淳;;阿伦特《精神生活·思维》中译本指谬[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7 陶东风;;阿伦特式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汪海;;站在“行动”的立场上——读阿伦特《人的条件》[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3期
9 涂文娟;;公共与私人:泾渭分明还是辩证融合——汉娜·阿伦特的公/私二分法[J];哲学动态;2010年04期
10 陈高华;;意义追寻与理性思考——阿伦特的哲学之思[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继海;;“不止是爱情: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书信看二人的关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刚;;哲学的政治实现与政治的哲学实现——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蔡青竹;阿伦特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汉娜·阿伦特:思想深处的美丽烛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思郁;阿伦特论马克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肖自强邋(本报书评人);阿伦特与马克思的路径叠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王胡;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获阿伦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徐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伦特与亚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刘擎 张念;见解和真相之间,有时存在着一个裂缝[N];文汇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琳;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2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联营;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断问题[D];复旦大学;2007年
4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朱亚男;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马成慧;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乐小军;政治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娟;同情与政治:阿伦特的政治存在论[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刘颖;公共领域的三重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曲小琳;阿伦特论反犹主义[D];山东大学;2012年
3 聂彦;论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之“极权因素”[D];温州大学;2013年
4 李梦莹;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张晓亮;阿伦特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理论及其启示与反思[D];湘潭大学;2008年
6 周易;“行动生活”与“沉思生活”之间[D];兰州大学;2009年
7 齐桂霞;解析阿伦特视角下的“公共领域”[D];华侨大学;2008年
8 周煜闳;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述评[D];苏州大学;2009年
9 张永亮;复数的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马海英;论汉娜·阿伦特之“无思”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道德失范时期良善行为何以可能:兼论阿伦特的良知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0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8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