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环境道德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民的环境道德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 可持续生存 向自然学习 敬畏生命 环境教育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机器操作取代了手工生产,经济总量爆发式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与日俱增、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日益社会化,不堪重负的环境迅速成为世界性难题。日趋死境化的环境生态状况,不仅威胁到其他物种群落的共生性存在,而且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迫使我们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努力从过去对自然的被动适应和对抗状态中走出来,寻求对恶劣环境状况的改善,使其恢复共在互生的良好状态,这需要充分发挥人的道德能动性,由此,环境道德教育能力研究变得迫切与重要。本文围绕“环境道德能力”问题而从三个方面展开思考:第一部分探讨公民环境道德能力与环境状况之间的生成性关联,首先从历史入手考察历史上环境变化与人的生存之间的变动关系,指出实际的生存环境状况的恶劣,构成了环境道德能力生成的直接社会动力。以此为认知出发点,考察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构成,它包括公民的环境道德意志-情感能力、认知-判断能力、作为-不作为能力。第二部分探讨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条件。一是前提条件,它包括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人文土壤和个体要求。二是社会条件,主要涉及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价值导向、制度规范和舆论引导。第三部分主要讨论通过怎样的方式、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提高公民自身的环境道德能力。首先分别从政治、市场、教育三个维度考察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社会动力,指出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建设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和改善教育并使之内生再造人性的张力,成为全面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根本社会方式。以此为社会平台,探讨如何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重要个体方法,包括如何提升公民善待环境的道德意志能力、道德情感能力的方法,怎样提升公民面对环境事件、处理环境问题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方法和日常生活中怎样维护环境的行为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公民环境道德能力 可持续生存 向自然学习 敬畏生命 环境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8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国内研究现状10-14
- 2.国外研究现状14-15
-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15-17
- 1.本文的基本思路15-17
- 2.主要研究方法17
- 四、主要创新点及说明17-18
- 1 环境状况与公民环境道德能力18-33
- 1.1 环境与人之间的变动关系18-22
- 1.1.1 农牧社会人顺从自然18-20
- 1.1.2 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20-21
- 1.1.3 生态社会人与自然共生21-22
- 1.2 环境问题与环境道德能力的辩证认知22-27
- 1.2.1 环境状况打开公民生存新视野22-25
- 1.2.2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决定环境状况25-27
- 1.3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基本构成27-33
- 1.3.1 公民环境道德意志-情感能力28-29
- 1.3.2 公民环境道德认知-判断能力29-31
- 1.3.3 公民环境道德作为-不作为能力31-33
- 2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条件33-45
- 2.1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33-38
- 2.1.1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33-35
- 2.1.2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人文土壤35-36
- 2.1.3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个体要求36-38
- 2.2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社会条件38-45
- 2.2.1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价值导向38-41
- 2.2.2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制度规范41-44
- 2.2.3 公民环境道德能力形成的舆论引导44-45
- 3 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基本方式45-59
- 3.1 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社会方式45-53
- 3.1.1 建设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政治环境46-47
- 3.1.2 完善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市场机制47-49
- 3.1.3 整合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教育方式49-53
- 3.2 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个体方法53-59
- 3.2.1 提升公民环境道德意志-情感能力的方法53-55
- 3.2.2 提升公民环境道德认知-判断能力的方法55-57
- 3.2.3 提升公民环境道德作为-不作为的环境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卫华;;实践性与生成性——道德能力培养的人性之基[J];求实;2011年09期
2 熊培云;;不可或缺的道德能力[J];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01期
3 谢金林;赵玉华;;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道德能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葛畅;;论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J];道德与文明;2008年03期
5 吕卫华;;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道德能力培养的传承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陆晓禾;论经济发展与人的道德能力[J];社会科学;1994年12期
7 钱广荣;;道德能力刍议[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5期
8 杨冬艳;;论公共行政中的道德能力[J];伦理学研究;2014年04期
9 曹刚;;论道德能力[J];哲学动态;2006年07期
10 蔡应妹;蔡志良;;论道德能力的涵义及其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国亮;;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2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组;;大学生责任感培养问题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主任,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 石国亮;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采写:姜玮 李陈锋 策划:周迅;道德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N];光明日报;2005年
3 柴素芳 邵彩玲;高校德育如何创新[N];人民日报;2004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群忠;追寻智慧[N];中国教育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重远;道德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金鑫;道德能力的道德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元凤;道德能力全面发展的形上探究和现实思考[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毅;研究生道德能力及培养[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3 魏佳慧;公民的环境道德能力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4 杨鑫;大学生角色伦理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523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2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