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墨家科技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2:16

  本文关键词:墨家科技伦理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墨家 科技伦理 兼爱 当代价值


【摘要】:在注重人文精神的中国古代,有着诸多科技活动和科技成就的墨家的出现,可谓空谷足音。墨家的科技活动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以人为本”是墨家“道技统一的科技观”的基本出发点与立脚点。 在论文的主体部分,本文主要从科技伦理取向、科技伦理建制、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理想和科技伦理框架构建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墨家的“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观。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团,在从事科技活动时,总是以“爱”“利”为科技伦理取向,在思想论上,主张“天志”“尚贤”,注重团队精神,看重人才的任用与培养;在行动论上,主张“赖力以生”“非攻”“节用”,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强自由自立自足地生活;在评价论上,力主“合其志功而观”,注重实用、不务奇巧。 本文以《墨子》书及墨家的其它相关资料为蓝本,以“古为今用”的心态来研读墨家的科技伦理思想。对墨家科技伦理思想的提炼与分析,旨在从民族历史的知识性记忆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性格,在这特有的民族性格中寻到的民族立足点和突破点。在此基础上对照现实加以借鉴,期待能在祖先铸起的高度上站出民族应有的高度。
【关键词】:墨家 科技伦理 兼爱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4;B82-05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第一章 导论8-14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8-10
  • 1.1.1 选题目的8-9
  • 1.1.2 选题意义9-10
  • 1.2 国内外墨家科技伦理思想研究情况概述10-13
  • 1.2.1 国内墨家科技伦理思想探究10-11
  • 1.2.2 国外墨家科技伦理研究11-13
  • 1.3 本文的创新点13-14
  • 1.3.1 对墨家科技伦理内涵的整理和提炼13
  • 1.3.2 对墨家科技伦理内涵当代价值的解读13-14
  • 第二章 墨家的科技成就14-23
  • 2.1 墨家科技伦理学的基本概况14-17
  • 2.1.1 墨学的科技伦理思想14-15
  • 2.1.2 《墨子》以及墨家学派15-17
  • 2.2 墨家科技成就及特征17-20
  • 2.2.1 墨家科技成就17
  • 2.2.2 墨家科技成就特征17-20
  • 2.3 对墨家科技成就及命运的思考20-23
  • 2.3.1 墨家科技成就的评价20-21
  • 2.3.2 墨家科技成就的命运21-23
  •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观23-32
  • 3.1 以“爱”“利”为核心的科技伦理取向23-25
  • 3.1.1 墨家科技伦理中的“大道”23-24
  • 3.1.2 “爱”“利”核心的内涵24-25
  • 3.1.3 墨家科技伦理取向的特点25
  • 3.2 墨子大道中的功利主义25-27
  • 3.2.1 中外学者对墨家功利主义的见解25-26
  • 3.2.2 墨家为功利主义学派论26-27
  • 3.3 “天人合一”的科技伦理思想27-29
  • 3.3.1 “天志”的理论策谋27
  • 3.3.2 “赖力”的理论主张27-28
  • 3.3.3 “非攻”的行动原则28
  • 3.3.4 “节用”的具体要求28-29
  • 3.4 尚贤——墨子的科技人才观29-32
  • 3.4.1 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标准30
  • 3.4.2 人尽其能的科技用人模式30-31
  • 3.4.3 有能举之无能则下之的科技人才培养观31-32
  • 第四章 墨家科技伦理思想与当代科技伦理框架构建32-35
  • 4.1 当代科技伦理框架的构建及其当代价值32-33
  • 4.1.1 墨子“大道”与科技伦理学的宏观建构32
  • 4.1.2 取墨家科技伦理思想的精华32-33
  • 4.2 墨家科技伦理的当代价值33-35
  • 4.2.1 当代社会需要墨子精神33
  • 4.2.2 墨家科技伦理对策的当代价值33-35
  • 第五章 结论35-36
  • 致谢36-37
  • 参考文献37-40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万光军;丁乃顺;;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本文编号:551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51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8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