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时代、推论式理性与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学转向
本文关键词:门槛时代、推论式理性与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学转向
更多相关文章: 门槛时代 推论式理性 基督教生命伦理学 转向
【摘要】:本文剖析了恩格尔哈特在生命伦理学转向的理论成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以恩氏为代表的当代基督教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状况。在将"门槛时代"概念介绍到生命伦理学领域之后,恩格尔哈特指出基督教神学—哲学史中存在的推论式理性是造成今日世俗化生命伦理学的原因,为了克服推论式理性并在一个后基督教世界恪守建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他转向具有礼仪、默想、思索性知识传统并强调与上帝神秘联合的东正教。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门槛时代 推论式理性 基督教生命伦理学 转向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命伦理的道德形态学研究”(201&ZD066)
【分类号】:B82-05
【正文快照】: 一、“门槛时代”的到来我们今天生活的后现代,也被称为“门槛时代”(The Age of Thresholding)[1]或“后基督教世界”(Post-Christian World)。[2](P391)恩格尔哈特对这个时代的世俗伦理状况感到忧心忡忡,他在《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生活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李伟;;柏拉图《理想国》与当代都市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黄振地;;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概念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尹慧峰;;论康德的对象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8 高盈;;哲学与科学关系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王会丽;;科学与非科学标准的论争——康德“普遍必然有效性”与波普尔“可证伪”思想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10 赵生学;;语篇图式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许健;;论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拓展[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任春强;刘秦闰;;论A版演绎中的想象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邱文元;;康德和因果问题的解决[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柏;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宝峰;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李晓Pr;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丁明明;摄影影像创作表现方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生命科学与现代伦理的碰撞——记“第10期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生命伦理学)培训班”[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韩跃红;;尊重生命——生命伦理学的主旨与使命[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孙慕义;;汉语文化圈的生命伦理学批判[J];粤海风;2005年01期
4 谢志青;肖华安;;生命伦理学及其哲学前提[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5 吴易雄;;第八届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召开[J];哲学动态;2006年10期
6 许敏;;“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2008年02期
7 程国斌;崔新萍;;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的缺陷及其历史使命[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程新宇;;跳出“道义-后果”论的藩篱——生命伦理学研究方法初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卢冬霜;夏永华;;论生命伦理学的双重影响原则[J];思想战线;2011年03期
10 曹秀娟;;论科学技术对身体伦理学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1年S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云梅;;生命伦理学对医学伦理学的挑战[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丽然;;人的尊严释义[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张大庆;;生命伦理学的诞生(英文)[A];全国第四届生物学哲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5年
4 翟晓梅;;合成生物学的伦理和管治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0: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生物安全[C];2010年
5 王赛;;死亡道德——关于安乐死的思考以及临终关怀[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肖巍;生命伦理学的兴起与疆域[N];学习时报;2005年
2 肖巍;人口层面的生命伦理学研究[N];学习时报;2010年
3 韩跃红;尊重生命[N];光明日报;2005年
4 华中科技大学 焦洪涛 伍春艳;亚洲生命伦理学研究现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记者陈静;中国生命伦理学要有本土文化底蕴的话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记者 曹继军;陈竺院士等呼吁:加强生命伦理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4年
7 胡德荣;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记者查建国;生命伦理学研究需要法律规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斌玉;生命伦理学的元伦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薇;生命伦理学在我国本土化发展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土丽艳;中美生命伦理学的比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董沫含;中国生命伦理学构建中的文化融合因素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4 蒙霞;论生命伦理学视野中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广西大学;2004年
5 芦蓉晖;生命伦理学视野下的行为控制伦理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秀娟;身体伦理学对生命伦理学的批判与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7 廖淋森;生命伦理学视阈下的死亡尊严[D];辽宁医学院;2012年
8 姜贵;克隆人与生命伦理学的双向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利;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邓艳平;当代美国生命伦理学中原则之争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52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5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