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虚拟性活动及其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1 00:23
本文关键词:人的虚拟性活动及其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推进,数字化生存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性活动相应成为人类一种新的活动形态。较之人类的现实性活动,人的虚拟性活动具有虚拟性、数字化、个性化和沉浸性等特点,每一种特点显示其特别的功能,也正因为其特殊的功能,虚拟性活动的社会作用越来越重大,社会影响越来越深远。近年来,在越来越多虚拟性活动主体沉浸在享受现代科技革命成果的同时,虚拟性活动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主体异化、信息泛滥、权利侵犯、网络犯罪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并有其深刻根源。因此,,必须合理规范人的虚拟性活动行为,尽量发挥其正能量,避免道德失范的负面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看,要净化网络环境,合理规范人的虚拟性活动,积极应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主体层面提高活动主体的道德素质;二是从社会层面加强虚拟社会的舆论监督;三是从技术层面加大网络监控技术研发力度;四是从政府层面健全管理体系;五是从教育层面加强“网德”教育。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促使人的虚拟性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人的虚拟性活动 道德失范 规范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
【目录】:
- 目录2-4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一、 导论6-11
- (一) 研究现状6-9
- (二) 研究意义9
-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特点9-11
- 二、 人的虚拟性活动与道德11-23
- (一) 人的虚拟性活动的概念及特征11-17
- 1. 人的虚拟性活动的哲学界定11-15
- 2. 人的虚拟性活动的基本特征15-17
- (二) 道德的哲学界定及其基本特征17-20
- 1. 道德的界定17-18
- 2. 道德的基本特征18-20
- (三) 人的虚拟性活动与道德的关系20-23
- 1. 人的虚拟性活动对道德发展的作用20-21
- 2. 道德对人的虚拟性活动发展的作用21-23
- 三、 人的虚拟性活动道德失范问题及原因分析23-31
- (一) 人的虚拟性活动中道德失范问题及其表现23-26
- 1. 主体异化23-24
- 2. 信息泛滥24-25
- 3. 个人隐私侵犯25
- 4. 知识产权侵犯25-26
- 5. 网络犯罪26
- (二) 人的虚拟性活动中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分析26-31
- 1. 技术原因26-27
- 2. 主体原因27-28
- 3. 制度原因28-29
- 4. 利益原因29-31
- 四、 人的虚拟性活动中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31-42
- (一) 从主体层面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32-33
- (二) 从社会层面加强虚拟社会的舆论监督33-35
- (三) 从技术层面加大网络监控技术研发力度35-36
- 1. 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技术监控水平35
- 2. 规范技术使用,提高科技人员科技掌控能力35-36
- (四) 从政府层面健全管理体系36-39
- (五) 从教育层面加强“网德”教育39-42
- 1. 培育教育人才队伍39-40
- 2. 增加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一) 著作类43
- (二) 论文及其他类43-45
- 后记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河;朱德琼;;虚拟社会中的主体异化及应对措施[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龚振黔;黄河;;人的虚拟性活动的哲学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张世英;现实·真实·虚拟[J];江海学刊;2003年01期
4 胡心智;信息网络的虚拟技术对物质观及中介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06期
5 杨富斌;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6期
6 李白鹤;虚拟实践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马奇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关系论析[J];学术交流;2008年02期
8 李荫榕;王琪;;论虚拟实践方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3期
9 陈志良;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张世英,陈志良;超越现实性哲学的对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570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7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