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学的新理论模型
发布时间:2017-07-21 03:10
本文关键词:环境伦理学的新理论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 伦理 本体论 最大信息熵原理 最大流原理 唯信息主义 艾克 和谐
【摘要】:自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普遍福利的同时却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危机是人与自然间冲突与矛盾日趋尖锐的必然结果,因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自然寻求到合理的人文庇护和道德关怀成为彻底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理论诉求。然而以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传统伦理学,对此却无能为力,爱莫能助。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能建构起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应运而生。 发端于19世纪的环境伦理学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形成了各种异彩纷呈的流派学说,这些学说通常可归结为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分别是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然而这两种理论模型都是片面的、狭隘的环境伦理学,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自产生起就纷争不断,使环境伦理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导源于它们主客二分的本体构建。因此环境伦理学的“道德革命”也是一场本体论革命。基于此,本文在批判主客二分的理性本体论和感性本体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最大信息熵原理(Maximum Information Entropy Principle, MIEP)中约束的新理解进一步将其拓展为最大流原理(Maximum Flux Principle, MFP),利用MFP创造性地提出了唯信息主义/计算主义的一元论信息本体:“艾克”(Iahc)网络,从而构建起信息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依信息本体论看来,世界万物/象都是具有显现维度和隐藏维度的“艾克”网络的振动模式,而“最大流性”(MFP)则是“艾克”网络涌现万物的更基本的法则。这不仅从本体意义上揭示出了信息的本质,也导出了“艾克”网络创生万物及万物演化的动力学方程,一个可对世界万物/象进行统一描述的ξ(Ksi)场方程。信息本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其为理论基础,可重构一种新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型:和谐生态伦理观。将该理论模型分别用于转基因食品、可持续发展观、环境公平的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和谐生态伦理观在实践运用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 伦理 本体论 最大信息熵原理 最大流原理 唯信息主义 艾克 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伦理与伦理学10-11
- 1.2 环境伦理学11-14
- 1.2.1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与任务11
- 1.2.2 环境伦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1-12
- 1.2.3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2
- 1.2.4 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阶段12-14
- 1.3 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发展现状14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14-15
- 1.5 本文的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15-18
- 第二章 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模型及弊端18-26
- 2.1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18-21
- 2.1.1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流派18-19
- 2.1.2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点19
- 2.1.3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弊端19-21
- 2.2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21-25
- 2.2.1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流派21-23
- 2.2.2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点23
- 2.2.3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弊端23-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型的本体批判26-33
- 3.1 本体与本体论26-27
- 3.2 环境伦理学与本体论的关系27-28
- 3.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本体分析28-30
- 3.3.1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本体分析28-29
- 3.3.2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本体分析29-30
- 3.4 对理性本体论与感性本体论的批判30-31
- 3.4.1 对理性本体论的批判30
- 3.4.2 对感性本体论的批判30-31
- 3.5 理性本体论与感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31-32
- 3.6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基于信息本体论的和谐生态伦理观33-74
- 4.1 本体论的转向33-37
- 4.1.1 物理学上空的“小小乌云”33-34
- 4.1.2 存在者之思的终结34-36
- 4.1.3 传统的信息本体论36-37
- 4.2 信息本体论37-56
- 4.2.1 最大信息熵原理37-39
- 4.2.2 最大信息熵的拓展:信息本体艾克39-56
- 4.3 信息本体论对理性本体论和感性本体论的超越56-58
- 4.4 和谐生态伦理观的基本观点58-72
- 4.4.1 世界图景58-60
- 4.4.2 人与自然的关系60-62
- 4.4.3 和谐理论62-65
- 4.4.4 自然的价值及自然的权利65-68
- 4.4.5 真善美68-70
- 4.4.6 人性自由70-72
- 4.5 本章小结72-74
- 第五章 案例分析74-84
- 5.1 转基因食品的环境伦理学分析74-76
- 5.2 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伦理学分析76-79
- 5.3 环境正义的环境伦理学分析79-82
- 5.4 本章小结82-84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84-93
- 6.1 本文的主要内容84-85
- 6.2 本文的创新点85-87
- 6.3 本文的不足87
- 6.4 展望87-93
- 6.4.1 基于“艾克”的一种新宇宙学模型87-89
- 6.4.2 对宇宙大爆炸的猜想89-91
- 6.4.3 基于 MFP 的新科学技术革命91
- 6.4.4 具体复杂现象演化的典型应用案例91-92
- 6.4.5 环境伦理学走向实践92-93
- 参考文献93-99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99-100
- 致谢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修德;;一体·对立·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历史逻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邱耕田;生态危机与思维方式的革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陈也奔;徐海亭;;从齐美尔的第三范畴理论看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观[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2期
4 孙向晨;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Hierarchical Self-organization of Complex Systems[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04年04期
6 赵帅;柴立和;;流域水资源丰富度评价的MFP模型及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7 邢晨;李大江;李厚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透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5期
8 寇鹏飞;;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探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郭辉;王国聘;;自然价值论的理论突破及其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刘兴章;;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看“感性本体论”的确立历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571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7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