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本文关键词:我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我国对文学伦理的研究古已有之,但一直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三十年,国内文学界又掀起了一次关于文学与伦理的研究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理论文章和著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我们需要展开文学伦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构建其学科体系,完善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在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等文学活动时,必须牢固掌握伦理学的知识谱系,加强文学与伦理学的联系;最后,文学伦理学与经济伦理、新闻伦理、环境伦理等应用伦理一样,其生命力在于实践应用,应是一门对其他学科进行道德审视的科学。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研究现状 道德审视
【分类号】:B82-056
【正文快照】: 我国文学伦理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已经出现了文学社会伦理教化功能的探索。儒家通过对“文统”和“道统”的论证,将文学限定在国家政治的框架内。建国后十七年及“文革”期间,文学受到了政治文化的干预。改革开放后,国内文学界空前开放,文学伦理学研究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王成军;;叙事伦理:叙事学的道德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3 陈永明;;论中国文学伦理的生成与流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程锡麟;试论布思的《小说修辞学》[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5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6 修树新;刘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现状和走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4期
7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8 王彬彬;读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9 张婷;;迷雾复迷雾——评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中的伦理叙事[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6期
10 伍茂国;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J];浙江学刊;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建章;论《聊斋志异》“弄假成真”的艺术技巧[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4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周涛;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的可靠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兰珊;;神话型理想面对现实的执着追问——试析《堂吉诃德》中镜子-本文的指示作用和主要本文的寓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高明玉;;洛丽塔:一朵无意识浇灌出的“镜中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王中;论《啼笑因缘》的多重趣味组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刘爱萍;;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伦理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叶立刚;;试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介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珍;;《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与读者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素茶;;喜剧形式下的悲剧内涵——解读马克·吐温的《苦行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成坚;;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当代北爱尔兰文化融合与反思[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开红;;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幻灭——评嘉莉的道德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玉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伦理思想及其矛盾困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丁立群;;从《等待戈多》看塞缪尔·贝克特的伦理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尹根德;阮小娟;覃玖英;;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詹姆斯·赖特诗歌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10 潘桂林;;理论幻景与实践焦虑——读者走向前台之后的学理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贤蓉;论阿诺德·贝内特《克雷亨格》中的父子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3 孙亮;论约翰·高尔斯华绥《有产业的人》中三类福尔赛人的责任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6 潘晓燕;用生态伦理理论分析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秋华;论动画电影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文涵;论玛格丽特·劳伦斯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的女性伦理问题[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培婷;《虹》的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渝;厘清伦理与道德的关系[J];道德与文明;2004年05期
2 杨文虎;;还原传统文学的精神指向——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别解[J];东方丛刊;2007年01期
3 谭君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干预与意识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4 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5 刘英;;回归抑或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J];南开学报;2006年05期
6 张燕蓟;徐亚男;;“复印报刊资料”文学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南方文坛;2009年04期
7 刘文辉;;迷离与新向度——1990年代文学的精神脉象[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8 程锡麟;析布思的小说伦理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宋明爽;伦理、道德之别与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10 程锡麟;试论布思的《小说修辞学》[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松林;[N];文艺报;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国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管见[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2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3 陈晨;;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看《紫颜色》中的两性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1期
4 蔡云艳;;文学伦理学批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谢素霞;;《押沙龙,押沙龙!》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蔡云艳;;文学伦理学批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修树新;刘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现状和走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4期
8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9 ;“第三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2013年10月25日—27日中国·宁波)[J];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10 ;“第三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J];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耀东;;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聂珍钊;;序言:文学伦理学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肖建荣;;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初探[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成坚;;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当代北爱尔兰文化融合与反思[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尹根德;阮小娟;覃玖英;;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詹姆斯·赖特诗歌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松林;作为方法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N];文艺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郝日虹;文学伦理学批评打破固有思维定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N];文艺报;2008年
4 车凤成;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特征[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朱宝荣 丁曦妍;面对动物的伦理困惑[N];文艺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小翠;《只争朝夕》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朱晓亚;福克纳《熊》的文本变迁与文学伦理学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杨舒雅;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哈金的《等待》[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刘洋;《灶神之妻》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5 程宝毛;《押沙龙,押沙龙!》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青岛大学;2013年
6 刘佳;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垂死的肉身》的伦理主题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马斐;《耻》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河南大学;2012年
8 许靓;从起点到终点—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劳伦斯的《白孔雀》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谢素霞;福克纳创作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亮亮;《我带你去那儿》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80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80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