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孔子德刑观的审视与解读

发布时间:2017-07-30 15:10

  本文关键词:孔子德刑观的审视与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对比方式 心理 德治 德制


【摘要】:孔子德刑观承前启后。与前人不同,跨越运象以思阶段,形成完整的形上体系;同时又统领后来者,后儒在德刑之"神"、之"形"上都在沿用、传承孔子之所创。表达方式上,孔子首创直接对比方式,将德、刑直接对比,更利于观点的表达、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便是缺少类似于此的精炼表达和内容阐释;孔子还开了从心理层面诠释德主刑辅的先河,增强了德主刑辅观点的可信度,当下中国道德建设亦应重视伦理道德的心理属性,切忌按经济操作手法来建设道德;最为主要的是孔子在德与刑之间植入了"礼"这个制度性规范,通过礼这个"制度"来保障道德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中国封建社会悠久而成功的德治典范便是归功于此,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也应借鉴于此,将"德治"的软实力通过"德制"这个硬措施来保障和实现。
【作者单位】: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对比方式 心理 德治 德制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32320)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BC1212070)
【分类号】:B222.2;B82-051
【正文快照】: 德刑关系的辩争起于周,辩于春秋,定型于两汉,汉之前关于德刑孰重孰轻众说纷纭,汉之后德刑价值观趋于一致:德主刑辅。[1](P211-212)这一辩争过程中最为激烈的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里,儒家德刑观抽丝剥茧渐渐清晰、明朗,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德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包利民;伊壁鸠鲁哲学意义的现代读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朱贻庭;;文化生命结构与传统道德继承[J];道德与文明;2012年04期

3 钱广荣;;道德文化建设之“文以载道”视野探微[J];道德与文明;2013年01期

4 王超;儒家的礼和法家的法的异同[J];河北法学;1985年02期

5 江贻隆;陆建华;;韩非之礼学[J];江汉论坛;2006年01期

6 刘家和;;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J];孔子研究;1990年01期

7 鲁庆中;中国上古思想表达方式的两个阶段[J];中州学刊;2004年06期

8 殷慧;;天理与人文的统一——朱熹论礼、理关系[J];中国哲学史;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焕君;;论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成人之道与君子养成[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2 徐燕斌;;礼治模式下中国传统法律的秩序观——以唐律中侵害皇权罪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3 何元国;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袁红军;《论语》管理思想对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启示[J];图书与情报;2005年01期

5 曹玉兰;《论语》管理思想对高校档案人本管理的启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6 樊伟峻;;情与礼的矛盾冲突——《诗经》婚恋诗之管窥[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7 程艳;徐海斌;;“仁”词考辨[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朱平;;“礼”的再认识及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之要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小健;;性、礼与仁——从孔子的人性观说起[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张晓龙;;古代礼仪进入戏剧形体教学之探索[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左建;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何继龄;传统人生礼仪仪式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伟;郭店儒简所见生死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董灏智;儒学经典结构的形成及其在近世日本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汝卫兵;吴江中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鲈乡儒韵》开发的实践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孟维;董仲舒的仁义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倩男;儒家礼仪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9 顾俊灵;儒家“仁学”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郭紫怡;仁内在精神特质的渊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俊;;由礼转理抑或以礼合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颜炳罡;依仁以成礼,还是设礼以显仁──从儒家的仁礼观看儒学发展的两种方式[J];文史哲;2002年03期

3 刘大钧;“卦气”溯源[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4 黄克剑;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J];哲学研究;2002年07期

5 牟坚;;朱子对“克己复礼”的诠释与辨析——论朱子对“以理易礼”说的批评[J];中国哲学史;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594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94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0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