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地理环境对孝文化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地理环境对孝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大陆东南海岸线较长、西部有难以跨越的高原山脉、北部是茫茫戈壁沙漠,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大陆内部山脉纵横、河流交错,人口聚居地处于相对分割、彼此独立的生存空间;而优良的土质和气候特别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孝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孝产生的文化土壤、父母子女性格形成和孝文化特征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进而使得具有普遍意义的孝道德范畴在中国大地上具有独特的道德意义、政治力量和社会功能。认真分析中国孝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因素,对于认清中国孝文化的独特内容和特殊功能以及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阿坝师范学院;
【关键词】: 中国地理环境 孝文化 影响
【分类号】:B823.1;K901
【正文快照】: “孝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1〕。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从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中国文化不仅比较孤立,而且亦比较特殊,这里面有些可从地理背景上来说明。”〔2〕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必然深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正国;《弹歌》本为“孝歌”考[J];音乐研究;2004年03期
2 朱岚;论传统孝道的文化生态根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振华;;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教化[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雪丽;;论当代中国大学生“孝”德教育[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劲松;李林杰;;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超越——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的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金杰;;云南经验:民族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链的衔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邓城锋;;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7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基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以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论——以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9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10 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蒋铃;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孙旭鹏;庄子的生命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奇;;论孝与忠的社会基础[J];孔子研究;1990年04期
2 易人;一首极具史学价值的《斫竹歌》[J];人民音乐;1999年07期
3 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J];文物;1986年08期
4 陈四海;古谣《弹歌》又一说[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剑锋;;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2 卢黄熙;郭继民;;辩证地审视孝文化[J];岭南学刊;2006年06期
3 刘洪波;;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陈昆满;;弘扬孝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5 ;孝感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网开通[J];孝感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季庆阳;;近十年中国大陆孝文化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03期
7 佚名;;中国古代的孝文化[J];政府法制;2010年26期
8 陈朝晖;;论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24期
9 计志宏;;试论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建设的原则及途径[J];孝感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邹巧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J];学习月刊;2012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和平;;“孝文化”与社会和谐[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2 胡锡庄;季文兰;田广志;;弘扬我国古代孝文化的优良传统[A];探索中国特色养老之路——江苏2003·健康老龄化和养老模式文选[C];2003年
3 宋清莲;;弘扬传统孝文化 创建社会主义新孝道[A];陕西省老年学会——试论倡导新孝文化的社会意义论文集[C];2003年
4 蒋晓华;;弘扬孝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政治意义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政治意义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C];2004年
7 焦振芳;;我对孝文化与家庭文明建设的浅见[A];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董志英;;对新孝文化的思考[A];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兴海;;中华孝文化的社会意义[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覃乃勉;;孝文化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意义[A];2005年“关注人口老龄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火廷;弘扬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N];孝感日报;2005年
2 郭之纯;倡导“孝文化”谨防三误区[N];中国老年报;2007年
3 蒋润涛;做大做强孝文化产业[N];孝感日报;2008年
4 记者张可杰 晚报记者胡文军;勇拓孝文化传播新路[N];孝感日报;2009年
5 张毅玮 李通;淄博市开展孝文化基地推选活动[N];中国老年报;2009年
6 孝昌县邹岗镇党委书记、镇长 李俊东;农村孝文化现状与思考[N];孝感日报;2009年
7 张云宽;观察新孝道 弘扬孝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杨立明 严维新 鲁成现;市领导调研孝文化[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罗文姬;塑造孝文化 提升执行力[N];国家电网报;2011年
10 贲前方 整理;孝文化助力和谐家庭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嘉珍;让孝文化回归养老本位[D];河南大学;2011年
3 程瑛;孝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传森;孝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秀娟;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社会的传承[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7 路丙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转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剑锋;论农村新型孝文化及其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铭;关于中国孝文化的思考[D];郑州大学;2007年
10 李玲;孝感与孝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96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967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