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逻辑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逻辑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在网络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遭遇挑战。然而,愈是在这种环境下,愈应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领,确保网络文化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尽管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十分复杂,其中也夹杂着各种多变的和不可预知的因素,但只要准确把握住网络文化特征,尊重差异,以提升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不断推进传播方式方法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统领、规范、指导网络文化的发展,巩固网上主流价值观的宣传阵地。
【作者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文化 引领 逻辑
【基金】: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项目(FJ2015B001)
【分类号】:B82-05
【正文快照】: 价值观是文化的脊梁,每个民族、国家总是要有一个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资源。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社会主义中国更需要一个既能表明社会主义性质和奋斗目标,又能凸显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以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抵御西方价值观的侵袭。以“富强、民主、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学文;;试论文学价值和价值系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黄谋琛;;社会规则的外延和类型[J];兵团党校学报;2014年01期
3 曹晓飞;张忠江;;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聂海杰;;马克思意识形态范畴的历史变革及其多维内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 刘洋;;现代性视域下的道德困境探究——从“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谈起[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董伟武;;超越现代性的“阿克琉斯之踵”——论全球性生态正义的实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刘国光;;关于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3期
8 刘希良;侯旭平;;论哲学内涵的维度及其教学方法[J];创新;2014年02期
9 刘圣兰;陶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模式的现实启示——基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探索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02期
10 詹宏伟;;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与和解——兼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一条独特途径[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丽艳;王海传;;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提升的同向性的人学追问[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于洪生;;文化视域下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3 朱军;;现代都市边缘知识人的身份认同困境——以亭子间文人为例[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4 白刚;;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模式的转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二辑)[C];2011年
5 刘继高;夏从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视阈下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成立30年纪念暨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岑孝清;;文化的科技创意与人的自由发展[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田心铭;;文明进步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思想的一点理解[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曾一果;;身份的标识:大众媒介与都市空间的再生产[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9 刘高见;;新媒体语境下受众阅听行为变化初探[A];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核是什么?[A];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第一期、第二期[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宏波;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慧慧;论民事行政裁判执行的检察监督[D];山东大学;2010年
3 戴雪丽;劳动社会化与社会现代化[D];东华大学;2011年
4 范玲;论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鸿岩;过渡时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教育改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端;超现实主义电影空间类型的比较[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7 郭少华;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及当代价值[D];河南大学;2011年
8 冷运生;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哲学阐释[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羽;强迫劳动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加辉;实践人本主义: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价值构建的路向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荻村昭典 ,郑秀华;文化与服装[J];装饰;2004年04期
2 孙鑫笙;;礼貌原则以及文化特性[J];大众文艺;2010年04期
3 徐辉;;以“文化”之矛,攻“管理”之盾[J];才智;2011年03期
4 李敦之;;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语跨文化意识的适应性培养[J];青春岁月;2013年24期
5 程建平;;没钱,如何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J];时事报告;2009年03期
6 纵瑞彬;西藏佛像绘画艺术的基本文化特性[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朱璐;;英汉翻译中文化因素造成的对原文差异性的保持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何秀珍;;不会远去的传统文化[J];新高考(高一语数外);2010年06期
9 张雅;;北京与雅典两届奥运会视觉形象的文化特性比较研究[J];大家;2011年15期
10 魏家海,曾玲;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两重性与跨文化交际[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春鹏;;中国古代足球的兴衰与民族文化特性[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李季;冼宁;;浅议城市文化特性的构成元素[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齐明珍;;文化产业与跨文化交际双向建构的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朱松美;;“和而不同”与全球视野下文化的现代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5 王晓丽;;文化的多链共生[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杨昌儒;;论布依族文化二元复合特征[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7 俞新天;;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国际视野[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8 陈崧;;三十年代关于文化问题之争[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9 黄书光;;基础教育变革中的文化坐标[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安县公路管理站徐静波;构建公路部门廉政文化体系[N];江苏法制报;2008年
2 南郊区纪委;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N];大同日报;2008年
3 李仁和 黄君录;廉政文化润无声 党旗飘扬促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张维忠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 张齐华 江苏省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 蔡宏圣;努力让数学课堂渗透文化的因子[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宋向光;增强核心吸引力 拓宽合作领域[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钟小凯;社会视角下的法院文化探讨[N];人民法院报;2012年
7 ;我们需要有“文化自觉”[N];发展导报;2000年
8 杨淦;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北京商报;2008年
9 无锡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王国中;推动文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N];新华日报;2013年
10 毛文娟;“中国标准”的独特文化精神[N];天津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卓娅;中国门文化特性的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焕静;论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跃;语文教材文化建构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牛银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两课”教学改革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季秀华;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校园治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凌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6 欧阳宜文;英汉对偶修辞格中的隐蔽文化因素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晔晖;语文教育人文化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磊;语言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张宇;关于文化背景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苏岚科;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97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979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