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致良知”道德思想及社会价值

发布时间:2017-08-03 19:39

  本文关键词:“致良知”道德思想及社会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良知 道德修养 社会价值


【摘要】:良知自古以来就被中国的哲学家们所探讨研究,孟子及王阳明这样的中国哲学家都不同程度的讨论良知的意义,王阳明“致良知”道德思想肯定了人在修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南宋明初儒者人士往往以功名利禄为修养目的,而王阳明指出万物源于良知,强调人人皆有良知,皆能成为尧舜,将道德修养还原至良知本源。道德良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主体通过实践去完成。“致良知”一词中的“致”可以理解为方式、途径,亦可以理解为实践。“致良知”道德思想需要通过“立志”“诚意”“除私去避”等方式去磨练自己的内心,懂得格之外物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者用全新的视角向我们阐释了科学的良知观,马克思清楚地表达了对于良知的态度,列宁也曾明确指出“我们相信党,我们把党看作我们时代的智慧、荣誉和良心,这就说明,我们看待问题,如果脱离了理智、良知、我们就不能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唯物史观是承认良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讲话和著作中,如何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如何把它良好的运用于治国理政的方针中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并由此产生的影响力,肯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承认有良知,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起一定的助推作用,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用科学的良知观去创建社会主义社会,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良知 道德修养 社会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1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7-8
  • 二、文献综述8-10
  • 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10-11
  • 第一章“致良知”说的提出11-23
  • 第一节“致良知”社会历史背景11-15
  • 一、动乱的社会环境11-13
  • 二、坎坷的人生经历13-15
  • 第二节“致良知”理论背景15-18
  • 一、朱熹理学的余韵15-16
  • 二、陆九渊心学的启发16-17
  • 三、元儒、明儒的影响17-18
  • 第三节“致良知”提出的现实性与必要性18-23
  • 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致良知”思想18-19
  • 二、“致良知”思想的现状分析19-20
  • 三、马克思的道德良知观20-23
  • 第二章“致良知”道德修养论23-31
  • 第一节 良知乃道德修养论之基础23-25
  • 一、良知是强调人的主体意识23-24
  • 二、良知是道德的主导24
  • 三、良知人人皆有24-25
  • 第二节“致良知”的途径25-31
  • 一、注重内心为“致良知”的前提25-28
  • 二、格之外物为“致良知”的基础28-29
  • 三、循序渐进为“致良知”的条件29-31
  • 第三章“致良知”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及意义31-43
  • 第一节“致良知”对家庭道德教育的意义31-34
  • 一、传承家庭孝悌文化31-33
  • 二、培养和善之心促和谐33-34
  • 第二节“致良知”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34-39
  • 一、锻炼独立人格34-35
  • 二、教导学生至善35-36
  • 三、培养德行文化36-39
  • 第三节“致良知”对社会道德教育的意义39-43
  • 一、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39-40
  • 二、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40-43
  • 结论43-44
  • 注释44-45
  • 参考文献45-47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47-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素琴,陈海燕;试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哲理意蕴及积极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2 郭长智;王阳明的“致良知”及其积极意义[J];贵阳文史;2002年01期

3 施亮;解读王阳明[J];寻根;2003年06期

4 余海;;论王阳明对“禅”的吸收与排斥[J];新东方;2006年02期

5 邱双成;巩万成;;王阳明“良知”思想探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朱晓鹏;;王阳明龙场《易》论的思想主旨[J];哲学研究;2008年06期

7 余皓;;试论王阳明的“心学”教育体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陈利权;;学理的整合与精神的融会——王阳明心学与禅学关系的两个层面[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9 张祥浩;陈怡;;王阳明心学的再认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徐平;秦龙;;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探微[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海涛;;论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中的道德构建[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吕景琳;;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3 张明;;王阳明与贵州阳明学派[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韦启光;;王阳明龙场悟道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5 姚才刚;;论高攀龙对王学的修正[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兆路;潘钰卿;;说性灵,道阳明[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彭雅 钱丽;贵州:阳明心学的“原点”[N];贵阳日报;2009年

2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小梅;人性深处的璀璨光辉[N];贵州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侯军;“回归”的本义[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 杜维明 中国著名画家 范曾;东西交流开创文化新天地[N];文汇报;2010年

5 潮白;应该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N];南方日报;2012年

6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国旺;企业家的良心哲学[N];上海证券报;2012年

7 黎斌;易学:梵净山区域文化史的一道风景线[N];贵州民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牛冠恒;王阳明《论语》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王建宏;王阳明思想再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3 朱晓鹏;王阳明哲学与道家道教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中原;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华楠;王阳明心学新论[D];湖南大学;2006年

2 王文波;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路婉;王阳明心学德育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5年

4 李晓洁;王阳明心学信仰及其建构与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马丽娜·阿布都;“致良知”道德思想及社会价值[D];新疆大学;2015年

6 王利娜;道德主体性视域里的王阳明“良知”学说[D];兰州大学;2009年

7 马关泉;王阳明心学“意”范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罗骥;对王阳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邹真珍;良知视域下儒家理想人格说的转型——王阳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范军娣;王阳明的心身之学[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16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16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4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